股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创伤性疾病,属于中医“折损”“骨断筋伤”范畴,中医认为,股骨骨折多因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股骨,导致筋脉断裂、气血瘀滞、骨断筋伤,治疗以“筋骨并重、气血同调、动静结合”为基本原则,通过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中药内外治及功能锻炼等综合疗法,促进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
病因病机与辨证分型
股骨骨折的病机核心为“瘀血内停,筋骨不续”,外力损伤导致脉络破裂,血溢脉外,形成瘀血,阻塞气机;同时骨折断端失去气血濡养,难以愈合,中医根据骨折病程及全身症状,分为三期辨证:
- 早期(伤后1-2周):气滞血瘀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皮下瘀斑,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涩,病机为损伤初期,瘀血内停,气机阻滞。
- 中期(伤后3-6周):瘀血未尽、筋骨未续证,肿胀渐消,疼痛减轻,骨折端初步连接,但活动仍受限,舌淡暗、苔白,脉弦,病机为瘀血渐消,新血未生,筋骨失养。
- 后期(伤后6周以上):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证,局部无肿痛,但骨折愈合缓慢,腰膝酸软,头晕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病机为久病耗伤气血,肝肾亏虚,筋骨失于濡养。
中医治疗方法
(一)手法复位与固定
中医强调“先整骨,后续筋”,手法复位是治疗的关键,常用手法包括拔伸牵引(纠正重叠移位)、端挤提按(纠正侧方移位)、回旋捺正(纠正旋转移位)等,力求达到“功能复位”(即对位对线满意,不影响肢体功能),复位后采用夹板固定配合牵引:
- 夹板固定:根据骨折部位选择超关节夹板(如股骨干骨折用超膝关节夹板),结合压垫(纸垫、棉垫)维持骨折端稳定,通过“三点加压”原理防止移位。
- 牵引治疗:对于不稳定骨折(如股骨粗隆间骨折),常配合皮牵引或骨牵引(如胫骨结节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8~1/10,持续6~8周,待骨折端纤维连接后解除牵引。
(二)中药治疗
中药内服遵循“三期论治”原则,外用则根据“消、续、补”分期用药。
分期 | 证候 | 治法 | 内服方药 | 外用方药 |
---|---|---|---|---|
早期 | 气滞血瘀 |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 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三七) | 消瘀膏(大黄、栀子、乳香、没药)外敷,每日1次 |
中期 | 瘀血未尽、筋骨未续 | 接骨续筋、益气养血 | 新伤续断汤加减(当归、骨碎补、自然铜、续断、桑寄生) | 接骨续筋膏(续断、土鳖虫、血竭、儿茶)外敷,隔日1次 |
后期 | 肝肾亏虚、气血不足 | 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 六味地黄丸合八珍汤加减(熟地、山茱萸、山药、党参、白术、茯苓) | 海桐皮汤(海桐皮、透骨草、伸筋草)熏洗,每日1次 |
(三)特色疗法
- 针灸治疗:早期取阿是穴、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等,用泻法行气活血、止痛;后期取肾俞、肝俞、太溪等,用补法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 艾灸治疗:对虚寒体质患者,于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位施温和灸,每日1次,每次20分钟,温经通络、促进气血运行。
- 推拿治疗:中期后可行轻柔推拿,沿经络方向揉按、弹拨,松解粘连,改善关节活动度。
(四)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中医治疗的核心环节,强调“动静结合”,避免长期制动导致的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 早期(复位后1-2周):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如股四头肌收缩、踝泵运动(屈伸踝关节),每日3~4次,每次15~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
- 中期(3-6周):在夹板固定下进行髋、膝关节屈伸活动,如“空中蹬自行车”动作,幅度由小到大,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防止关节粘连。
- 后期(6周后):逐步增加负重训练,如扶拐行走、下蹲练习,配合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增强肢体力量与平衡能力。
康复调护
- 饮食调理:早期饮食清淡,忌辛辣生冷;中期多食补肝肾、强筋骨之品,如黑豆、枸杞、排骨汤;后期适当增加钙、蛋白质摄入,如牛奶、鸡蛋、瘦肉,促进骨折愈合。
- 生活调摄:避免过早负重,防止骨折再移位;注意局部保暖,避免风寒湿邪侵袭;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不畅影响气血运行。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股骨骨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全愈合?
A1:股骨骨折愈合时间与骨折类型、患者年龄、体质及治疗依从性相关,一般而言,股骨颈骨折愈合需3~6个月,股骨粗隆间骨折需4~6个月,股骨干骨折需3~5个月,中医通过分期用药、功能锻炼,可缩短愈合时间1~2周,老年患者因骨质疏松、气血亏虚,愈合时间可能适当延长,需加强补益肝肾治疗。
Q2:股骨骨折患者功能锻炼时出现疼痛怎么办?
A2:功能锻炼时轻微疼痛属正常现象,是肌肉收缩、关节活动的生理反应,可适当减少锻炼幅度或次数,局部热敷(如艾灸、中药熏洗)缓解疼痛,若疼痛剧烈或持续加重,需警惕骨折再移位、关节内粘连或肌肉损伤,应立即停止锻炼并复查X线片,调整治疗方案,中医可采用针灸(取阿是穴、阳陵泉)或推拿手法松解,缓解疼痛后再逐步恢复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