痒疹中医治疗有哪些优势?如何辨证施治有效缓解症状?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痒疹是临床常见的以皮肤瘙痒、丘疹、结节为主要表现的过敏性皮肤病,中医学将其归属于“风瘙痒”“浸淫疮”“血风疮”等范畴,中医认为,痒疹的发生总因禀赋不耐,外感风、湿、热邪,或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邪毒蕴结肌肤而成,其病位在肌肤,与肺、脾、肝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治疗上强调辨证论治,内治外治相结合,注重整体调节。

痒疹中医治疗

痒疹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对痒疹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论述,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发,痒疹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外感邪气:风为百病之长,易袭阳位,风邪挟热或挟湿侵袭肌肤,致使腠理闭塞,营卫不和,发为瘙痒;湿性黏滞,与热相搏,浸淫肌肤,可见丘疹、水疱,缠绵难愈;若外感毒邪,或接触虫毒、漆毒等,可直接引发皮肤红肿、瘙痒。

  2. 内伤脏腑:脾主运化,若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海鲜发物),或思虑过度伤脾,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蕴而化热,湿热下注,发为下肢痒疹;肝主疏泄,情志不畅致肝郁化火,火邪炽盛,迫血妄行,可见皮肤红斑、灼热瘙痒;肺主皮毛,外感风邪首先犯肺,肺气失宣,肌肤失养,亦易发瘙痒。

  3. 血虚风燥:久病、年老、失血过多,或过用祛风药耗伤阴血,致血虚生风,肌肤失养,干燥脱屑,瘙痒剧烈,夜间尤甚,病程迁延不愈。

综上,痒疹的病性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风、湿、热、毒外侵或内蕴;虚证多因血虚、脾虚、肝旺,以肌肤失养、邪滞肌肤为关键。

中医辨证论治

痒疹的治疗需根据病程长短、皮损特点、伴随症状及全身表现,辨证分型施治,内服药物调理脏腑气血,外用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以达到祛邪止痒、润肤生肌的目的。

(一)内治法

临床常将痒疹分为以下证型,各证型治法、方药及加减如下:

证型 主要表现 治法 代表方 常用药物(加减)
风热血燥证 病程较短,皮肤鲜红色丘疹、斑丘疹,灼热瘙痒,遇热加重,伴心烦口干,尿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疏风清热,凉血止痒 消风散合犀角地黄汤 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生地、赤芍、丹皮、苦参、白鲜皮、甘草;热甚加黄芩、栀子
湿热蕴结证 皮肤潮红,丘疱疹、水疱密集,渗出明显,瘙痒剧烈,伴纳差,腹胀,大便黏滞,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 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萆薢、薏苡仁、黄柏;渗出多加马齿苋、地榆
血虚风燥证 病程较长,皮肤干燥、脱屑、苔藓样变,瘙痒夜间加剧,伴面色无华,头晕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 当归、川芎、白芍、生地、何首乌、荆芥、防风、白蒺藜、黄芪、甘草;皮肤肥厚加鸡血藤、丹参
肝郁化火证 皮肤红斑、丘疹,情绪波动时瘙痒加重,伴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胸胁胀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疏肝解郁,清火止痒 逍遥散合丹栀逍遥散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薄荷、丹皮、栀子、黄芩、甘草;瘙痒甚加珍珠母、生龙骨

加减应用:若瘙痒剧烈,加乌梢蛇、地龙以搜风通络;若皮损肥厚粗糙,加鸡血藤、丹参以活血化瘀;若兼脾虚,加党参、山药以健脾益气。

痒疹中医治疗

(二)外治法

外治法根据皮损特点选择剂型,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1. 急性期(无渗出或渗出少):以清热止痒为主,可选用炉甘石洗剂外搽,或三黄洗剂(大黄、黄柏、黄芩、苦参)冷湿敷,每日2-3次,每次15-20分钟,以缓解红肿瘙痒。

  2. 急性期(渗出多):以收敛燥湿为主,可用马齿苋、苦参、黄柏各30g煎水冷湿敷,或青黛散麻油调敷,每日1-2次,促进渗出吸收。

  3. 亚急性及慢性期:以润肤止痒为主,可选用黄连膏、氧化锌软膏外涂,或当归膏(当归、紫草、麻油)外搽,每日2-3次;若皮损肥厚,可用蜈黛软膏(蜈蚣、青黛、黄柏)或黑豆馏油软膏外涂,必要时配合艾灸或梅花针叩刺患处,以疏通经络。

中医特色疗法

除内服外治外,中医特色疗法对痒疹有较好疗效,尤其适用于慢性、顽固性痒疹:

  1. 针灸疗法:体针取穴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耳穴取肺、脾、肝、神门、皮质下,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3-5天更换1次。

  2. 拔罐疗法:在背部膀胱经(大杼至大肠俞)或患处周围走罐,以皮肤潮红为度,每周1-2次,可祛风除湿、活血通络,适用于湿热蕴结证及血瘀证。

  3. 中药熏蒸:用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徐长卿各30g,煎水熏蒸患处,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适用于各型痒疹,尤其对皮肤干燥、瘙痒明显者效果显著。

    痒疹中医治疗

调护与预防

痒疹的复发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需注意以下调护事项:

  1. 饮食调护:忌食辛辣刺激(辣椒、酒类)、海鲜发物(鱼虾、蟹)、牛羊肉及芒果、菠萝等易致敏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苦瓜、绿豆、梨、苹果),保持大便通畅;血虚者可适当食用红枣、桂圆、黑芝麻等养血之品。

  2. 生活起居: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用过热的水洗澡,减少沐浴露、肥皂的使用;选择宽松、棉质衣物,避免化纤、羊毛制品直接接触皮肤;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抑郁或激动。

  3. 环境防护: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潮湿;春季花粉季节减少外出,或佩戴口罩、围巾;避免接触宠物、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切勿搔抓、摩擦皮损,以免继发感染。

相关问答FAQs

Q1:痒疹患者能吃“发物”吗?哪些食物需要忌口?
A1:中医认为“发物”是指容易诱发或加重疾病的食物,痒疹患者需根据体质和证型忌口。总体禁忌包括:辛辣刺激(辣椒、花椒、生姜、大蒜)、海鲜发物(鱼、虾、蟹、贝类)、牛羊肉、油炸烧烤类、芒果、菠萝等易致敏水果。分型忌口:湿热蕴结者忌肥甘厚味(奶油、蛋糕)及甜食,以免助湿生热;血虚风燥者忌生冷(冰饮、西瓜),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建议饮食清淡,记录饮食日记,明确个人过敏原并避免食用。

Q2:中医治疗痒疹多久能见效?如果症状反复怎么办?
A2:中医治疗痒疹的见效时间与病程长短、证型复杂程度及患者依从性相关。急性痒疹(风热血燥、湿热蕴结)一般服药3-5天瘙痒可缓解,皮损1-2周逐渐消退;慢性痒疹(血虚风燥、肝郁化火)需调理脏腑气血,通常服药2-4周后症状明显改善,疗程约1-3个月,若症状反复,需考虑:① 是否未严格忌口或接触过敏原;② 辨证是否准确(如血虚证误用攻伐之品);③ 是否配合外治及调护,建议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坚持规范治疗和日常调护,以减少复发。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白马藤是药材吗?它有哪些药用功效与使用禁忌?
« 上一篇 前天
马蹄黄药材
下一篇 » 前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