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藤,又名白首乌藤、白龙藤,为传统中药材中颇具特色的一味藤茎类药材,在《本草纲目》《中华本草》等典籍中均有记载,其药用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白马藤来源于萝藦科植物白首乌(Cynanchum bungei Decne.)的干燥藤茎,主产于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地,尤以山东沂蒙山区所产者品质最佳,素有“东白首乌”之美誉,作为藤类药材的代表,白马藤兼具补益与通络之效,在中医临床及民间应用中均有重要地位。
来源与植物学特征
白马藤的原植物白首乌为多年生草质藤本,茎缠绕,长可达2-3米,表面灰褐色,具纵棱,幼枝被柔毛,老枝渐脱落,叶对生,叶片卵状心形,长5-10厘米,宽3-7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心形,全缘,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叶脉明显;叶柄长2-5厘米,顶端具丛生腺体,聚伞花序腋生,花序梗长2-8厘米,着花10-20朵;花萼5深裂,裂片披针形,外面被柔毛;花冠白色,辐状,5深裂,裂片长圆形,副花冠杯状,裂片三角状卵形;蓇葖果单生或双生,披针形,长6-8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被柔毛,种子卵形,种毛白色绢质,花期6-8月,果期8-10月,药用部位为秋季采收的干燥藤茎,采后除去杂质,切段,晒干或阴干即可入药。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白马藤性微温,味甘、微苦,归肝、肾经,其功效以“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活血通络”为核心,兼具补而不滞、通而不泄的特点,适用于多种虚实夹杂之证。
- 补肝肾、强筋骨:白马藤入肝经血分,肾经精气,能滋养肝肾之阴,又具温通之性,可平补肝肾而不滋腻,常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头晕耳鸣、步履艰难等症。《山东中草药手册》记载其“补肾强腰,治肾虚腰痛”,可与杜仲、牛膝、续断等配伍,增强补益筋骨之效。
- 祛风湿、通经络:其藤蔓之性善走经络,能祛除风湿、舒筋活络,适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关节屈伸不利,尤其对寒湿痹阻、久病入络者效佳,临床常配伍威灵仙、独活、桑寄生等,祛风湿兼以扶正,标本兼顾。
-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白马藤性温通利,能促进血行,消散瘀滞,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或产后瘀阻腹痛等症,可单味研末黄酒调敷,或配伍当归、川芎、红花等内服。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马藤的活性成分复杂,主要包括C21甾苷类、多糖、生物碱、黄酮类、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是其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一)主要化学成分
成分类别 | 代表成分 | 含量范围 |
---|---|---|
C21甾苷类 | 告达亭苷、白首乌苷C、萝藦苷 | 5%-1.2% |
多糖 | 白首乌多糖(PBP) | 0%-4.0% |
生物碱 | 白首乌碱、肉珊瑚苷元 | 1%-0.3% |
黄酮类 | 槲皮素、山奈酚 | 2%-0.5% |
氨基酸及微量元素 | 必需氨基酸、锌、铁、钙 | 总氨基酸>8% |
(二)药理作用
- 抗炎镇痛作用:白马藤中的C21甾苷类成分能显著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的释放,减轻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及角叉菜胶大鼠足肿胀,对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镇痛效果与布洛林相当。
- 抗氧化与延缓衰老:白首乌多糖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通过抗氧化应激延缓机体衰老,改善学习记忆能力。
- 免疫调节作用:多糖成分可激活巨噬细胞,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模型小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促进骨形成与抗骨质疏松:C21甾苷类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骨微结构,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及老年性骨质疏松具有防治作用。
- 抗疲劳与耐缺氧作用:小鼠游泳实验表明,白马藤提取物能延长负重游泳时间,降低血乳酸、尿素氮含量,提高肝糖原储备,增强机体运动耐力和抗疲劳能力。
临床应用与配伍经验
白马藤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病情辨证配伍,常见配伍方案如下:
- 肝肾亏虚型腰痛:配伍杜仲15g、牛膝12g、续断10g、枸杞子15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腰膝酸软、遇劳加重者。
- 风湿痹痛、肢体麻木:配伍威灵仙12g、独活10g、桑寄生15g、当归10g、鸡血藤15g,祛风湿兼养血活血,适用于寒湿痹阻、血虚不荣之证。
- 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单味白马藤30g,研细末,用黄酒或醋调敷患处,每日1次;或配伍三七粉3g(冲服)、红花6g、川芎10g,内服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 气血两虚、神疲乏力:配伍黄芪20g、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当归10g,补气养血,适用于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者。
使用注意事项
白马药性微温,虽补益之力平和,但仍需注意以下事项:
- 禁忌人群:阴虚火旺者(表现为潮热盗汗、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慎用,以免助热伤阴;孕妇禁用,其活血通络之性可能引发流产;实热证(如高热、红肿热痛)患者不宜使用。
- 配伍禁忌:不宜与藜芦、五灵脂、皂荚等中药同用,遵循“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
- 用法用量:内煎汤,常用量10-3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鲜品用量可加倍,但需遵医嘱。
- 饮食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相关问答FAQs
Q1:白马藤与白首乌根有何区别?是否可以互相替代?
A:白马藤为白首乌的干燥藤茎,性偏温通,长于祛风湿、通经络;白首乌根为白首乌的块根,性平,味甘、微苦,归肝、肾、脾经,功效以补肝肾、益精血、健脾消为主,常用于肝肾不足、精血亏虚、腰膝酸软、食少便溏等症,二者药用部位不同,功效侧重有异,不可直接替代,若需补益,应选用白首乌根;若需通络祛湿,则用白马藤藤茎。
Q2:长期服用白马藤会有副作用吗?
A:正常用量下,白马藤安全性较高,但长期服用需注意辨证,若属阴虚火旺体质,可能出现口干、咽痛、便秘等“上火”症状,此时应减量或配伍滋阴药(如麦冬、玉竹)同服,部分患者可能对白马藤中的甾苷类成分过敏,出现皮疹、瘙痒等,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长期服用,避免自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