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癣,又称白癣皮、白癣草,为民间及部分地方习用的中药材,因其外皮灰白色、善治皮肤癣症而得名,其基源植物为松科植物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的干燥老树皮,主产于我国华北、西北地区,秋季采收,剥取老树皮,晒干切段入药,作为一味兼具杀虫止痒与燥湿解毒功效的药材,白皮癣在中医皮肤科应用历史悠久,尤其对真菌性皮肤病疗效显著,以下从基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药材基源与形态特征
白皮癣的基源植物白皮松为常绿乔木,树皮呈灰白色或褐白色,呈不规则薄片状剥落,内皮浅黄褐色;针叶细柔,通常3针一束,长5-10厘米,叶鞘早落;球果卵圆形或圆锥状卵形,成熟时淡黄褐色,种鳞菱状卵形,有鳞脐,种子褐色,长约8-12毫米,该植物多生长于海拔500-1800米的山地阳坡或半阳坡,喜光、耐旱,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等地,其中陕西秦岭、山西太行山的品质最佳,秋季树皮养分积累充足时采收,剥取老树皮,去除表面杂质,晒干或阴干,切段备用。
性味归经与化学成分
白皮癣的性味与归经是其临床应用的理论基础,现代研究也揭示了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一)性味归经
白皮癣药性苦、辛,寒;归肺经、脾经、肝经,苦能燥湿、泄降,辛能发散行滞,寒能清热解毒,故其既可清泄湿热,又能杀虫止痒,尤其适用于湿热蕴结、虫毒侵袭所致的皮肤病。
(二)主要化学成分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皮癣树皮含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
- 黄酮类化合物:如白皮松素、槲皮素、山奈酚等,具有抗炎、抗氧化及抑制真菌作用;
- 挥发油:以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为主,可抑制皮肤癣菌生长,并缓解瘙痒;
- 三萜类成分:如松香酸,具有抗炎、抑菌及调节免疫作用;
- 有机酸及多糖:如阿魏酸、多糖,可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皮肤修复。
功效主治
白皮癣以“燥湿杀虫、止痒解毒”为核心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多种皮肤疾病,尤其对真菌感染性皮肤病疗效显著。
(一)核心功效
- 杀虫止痒:针对疥螨、真菌等寄生虫及微生物引起的皮肤瘙痒、皮疹,通过抑制病原体活性,快速缓解瘙痒症状;
- 燥湿解毒:清除肌肤湿热,缓解因湿热蕴结导致的红肿、渗液、丘疹等;
- 祛风止痒:疏散风邪,改善风邪侵袭皮肤引起的瘙痒、游走性皮疹。
(二)主治病症
病症类型 | 临床表现 | 适用场景 |
---|---|---|
体癣、股癣 | 皮肤环形红斑、丘疹、水疱,中心消退,边缘扩散,伴瘙痒 | 真菌感染性皮肤病 |
湿疹 | 皮肤红斑、丘疱疹、渗出、瘙痒,反复发作 | 急性、亚急性湿疹 |
疥疮 | 指缝、腋窝、腹股沟等部位丘疹、水疱、隧道,夜间瘙痒加剧 | 疥螨感染 |
阴囊湿痒 | 阴囊皮肤潮红、增厚、脱屑,剧烈瘙痒 | 肝经湿热下注 |
脚气(足癣) | 足趾间瘙痒、脱屑、水疱,或糜烂、渗液 | 湿热型足癣 |
临床应用
白皮癣可内服、外用,或配伍其他药材增强疗效,具体应用需根据病症类型辨证施治。
(一)内服应用
内服多用于湿热型皮肤病,如湿疹、脚气、阴囊湿痒等,常配伍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药。
- 治疗湿热型湿疹:白皮癣12g,苦参15g,黄柏10g,地肤子15g,车前子10g(包煎),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方中白皮癣燥湿杀虫,苦参、黄柏清热燥湿,地肤子、车前子利水渗湿,共奏清热燥湿、止痒之效。
- 治疗疥疮:白皮癣9g,硫磺3g(研末冲服),荆芥6g,防风6g,水煎服,同时外用硫磺软膏,内外同治,杀虫止痒效果更佳。
(二)外用应用
外用是白皮癣治疗皮肤病的常用途径,直接作用于患处,起效迅速,常见用法包括:
- 煎水洗浴:白皮癣30g,苦参30g,蛇床子20g,白矾15g(后下),煎水取汁,待温后外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适用于体癣、股癣、湿疹渗出期。
- 研末调敷:白皮癣15g,青黛10g,冰片3g,共研细末,加麻油适量调成糊状,外涂于患处,每日2次,适用于头癣、足癣干燥脱屑型。
- 酊剂外擦:白皮癣20g,土槿皮20g,75%乙醇200ml,浸泡7天后滤取药液,外涂患处,每日3次,适用于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瘙痒、脱屑。
用法用量与使用禁忌
(一)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每次1-3g,外用适量,煎水洗、研末调敷或制成酊剂外擦。
- 注意:外用需避开眼、口、鼻等黏膜部位,皮肤破损处慎用。
(二)使用禁忌
- 体质禁忌:脾胃虚寒者(表现为畏寒肢冷、腹泻、食欲不振)慎服,因其性寒,易伤脾胃阳气;
- 特殊人群:孕妇禁用,白皮癣的杀虫活性成分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哺乳期妇女用药需咨询医师;
- 配伍禁忌:不宜与温燥药(如附子、干姜)长期同用,以免耗伤阴液;
- 用药注意:外用后若出现皮肤红肿、灼痛等过敏反应,需立即停用,用清水洗净并就医。
现代研究进展
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验证了白皮癣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 抗真菌作用:白皮松素、槲皮素等黄酮类成分可破坏真菌细胞膜的完整性,抑制其合成代谢,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皮肤癣菌有显著抑制作用(MIC值≤0.1mg/ml);
- 抗炎作用:挥发油中的α-蒎烯可抑制炎症介质(如组胺、前列腺素)的释放,减轻皮肤红肿、瘙痒;
- 止痒作用:通过抑制感觉神经末梢的C纤维传导,降低瘙痒阈值,快速缓解瘙痒症状;
- 免疫调节:多糖成分可激活巨噬细胞,增强机体对真菌的清除能力,同时调节T细胞亚群平衡,减少皮肤炎症反应。
临床研究表明,白皮癣制剂(如洗剂、软膏)治疗体癣、股癣的总有效率达85%以上,且复发率低于单纯使用抗真菌西药,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白皮癣和白鲜皮都是治疗皮肤病的药材,两者有什么区别?
解答:白皮癣与白鲜皮虽均可治疗皮肤病,但在来源、性味功效上存在明显差异。①来源不同:白皮癣为松科植物白皮松的树皮,而白鲜皮为芸香科植物白鲜的根皮;②性味归经:白皮癣性苦辛寒,归肺、脾、肝经,偏重杀虫止痒、燥湿解毒;白鲜皮性苦寒,归脾、胃、膀胱经,长于清热燥湿、祛风止痒兼通利关节;③功效侧重:白皮癣以杀虫见长,主治疥癣、湿疹等真菌性及寄生虫性皮肤病;白鲜皮则清热燥湿力强,适用于湿热疮毒、黄疸、风湿痹痛等症,兼有通利关节之效。
问题2:使用白皮癣治疗皮肤癣症时,为什么需要配合其他药材?如何配伍?
解答:白皮癣虽具杀虫止痒之效,但临床治疗皮肤癣症时常需配伍其他药材,以增强疗效、兼顾病机,原因在于:皮肤癣症多由湿热虫毒交织所致,单用白皮癣偏于杀虫,清热燥湿之力不足,且易伤阴耗气,合理配伍可协同增效:①配伍清热燥湿药(如黄柏、苦参),增强清热燥湿之力;②配伍祛风止痒药(如荆芥、防风),缓解皮肤瘙痒;③配伍活血通络药(如当归、赤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物渗透;④配伍养阴药(如玄参、麦冬),防止燥湿太过伤阴,治疗足癣常用白皮癣15g,苦参20g,黄柏12g,土茯苓30g,煎水外洗,内服配伍当归、牛膝,共奏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