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毛草是民间常用的中草药之一,学名Euphorbia hirta L.,为大戟科大戟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大飞扬草、大乳汁草、猫仔草等,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区,如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地,常生于路旁、荒地、田野及山坡灌丛中,其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痒、通乳等功效,是治疗感冒发热、肠炎腹泻、皮肤湿疹等疾病的民间良药,要准确识别大毛草,需结合其形态特征及图片对比进行判断,以下从植物形态、图片识别特征、性味功效等方面详细介绍。
大毛草的植物形态具有鲜明特点:根细长,呈圆锥形,灰褐色,主根不明显,侧根较多;茎直立或基部平卧,高15-50厘米,基部常带紫红色,密被贴伏短柔毛,老茎常木质化;叶对生,叶片卵形、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4厘米,宽0.5-1.5厘米,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明显偏斜(左侧较右侧宽),边缘有细锯齿,叶面绿色,被稀疏柔毛,叶背沿叶脉被毛较密,叶柄短,约1-2毫米;杯状聚伞花序腋生,密集排列成头状,总苞钟形,高约1毫米,5裂,裂片三角形,顶端急尖,腺体4个,横长圆形,黄绿色;蒴果卵状三棱形,长约1.5毫米,被短柔毛,成熟时分裂为3个分果瓣,每瓣有1颗种子;种子卵状四棱形,灰色,表面有疣状突起,这些形态特征是图片识别的关键依据。
通过图片识别大毛草时,需重点关注以下特征(具体可通过下表对比):
部位 | 特征描述 | 图片识别要点 |
---|---|---|
植株整体 |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或平卧,高15-50厘米,基部紫红色,密被短柔毛 | 图片中可见植株整体形态,茎的直立或匍匐特性,以及茎基部的颜色和毛被 |
叶 | 对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4厘米,基部偏斜,边缘有细锯齿,两面被毛 | 重点观察叶片是否偏斜,叶面毛的稀疏程度,叶背叶脉毛的密集情况 |
花序 | 腋生杯状聚伞花序,密集成头状,总苞5裂,腺体4个,黄绿色 | 图片中花序是否生于叶腋,总苞的裂片数量和形状,腺体的排列和颜色 |
果实 | 蒴果卵状三棱形,被短柔毛,成熟时3瓣裂 | 注意果实的三棱形态,表面毛被的疏密,以及是否开裂 |
性味归经方面,大毛草性寒,味辛、微苦;归肺、膀胱、大肠经,其功效以清热解毒、利湿止痒为主,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对肠炎腹泻、痢疾、尿路感染等湿热病症也有较好疗效;外用可治疗皮肤湿疹、脚癣、疮疡肿毒等,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还有通乳作用,用于产后缺乳,用法用量上,内服可煎汤,干品15-30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需注意,孕妇慎用,以免引起流产;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服用,可能引发腹泻。
相关问答FAQs
Q1:大毛草与小飞扬草如何区分?
A:大毛草(大飞扬草)植株较高(15-50厘米),叶片较大(长1-4厘米),基部明显偏斜,花序总苞裂片较长,腺体4个;小飞扬草(Euphorbia thymifolia L.)植株矮小(5-20厘米),叶片较小(长0.5-1.5厘米),基部不偏斜或略偏斜,总苞裂片短,腺体横长圆形,大毛草茎毛较密,小飞扬草茎毛较稀疏,两者可通过植株大小、叶片形态及花序特征区分。
Q2:获取大毛草可靠图片的途径有哪些?
A:可通过《中国植物志》官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图像库”、中药数字化标本库等专业平台获取高清植物形态图片;也可使用“形色”“花伴侣”等植物识别APP拍摄图片辅助辨别,但需结合形态特征综合判断,避免误采误用,建议参考《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草药汇编》等权威著作中的图文描述,确保识别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