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中医治疗的核心辨证方法与特色方药是什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病症,中医学对黄疸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等记载,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其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类,并提出了“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的治疗原则,中医认为黄疸的发病与湿邪密切相关,病位主要在脾胃,涉及肝胆,基本病机为湿邪困遏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肌肤而成,临床需根据阴阳属性、病程新久、病邪轻重辨证施治。

黄疸的中医治疗

黄疸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黄疸的病因主要有外感与内伤两端,外感多因感受湿热疫毒之邪,或夏秋季节暑湿当令,湿热之邪侵袭人体,困遏脾胃,壅塞肝胆,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发黄;若感受疫毒之邪(如“急黄”),则发病急骤,热毒炽盛,充斥三焦,可见高热、神昏、出血等危重证候,内伤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酒酪、饥饱失常)、劳倦过度、病后续发(如胁痛、癥积等病日久),导致脾胃受损,运化失职,湿浊内生;或脾虚血亏,气血瘀滞,胆汁外溢而发黄。

病机关键在于“湿”与“瘀”:湿邪既是致病因素,也是病理产物,湿困中焦则脾胃升降失常,肝胆疏泄失职;瘀血内停则胆汁排泄受阻,加重黄疸,黄疸辨证首辨阴阳:阳黄多因湿热、疫毒所致,起病急,黄色鲜明如橘色,伴口干口苦、苔黄腻、脉滑数等热象;阴黄多因寒湿、脾虚、血瘀所致,起病缓,黄色晦暗如烟熏,伴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腻、沉迟等寒象或虚象,尚有“急黄”,属阳黄重症,因疫毒炽盛,内陷心包,可见高热、神昏、抽搐、吐血衄血等。

黄疸的中医治疗

黄疸的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黄疸以“祛邪利湿”为基本原则,根据阴阳属性分别论治:阳黄宜清热利湿、解毒退黄;阴黄宜健脾温化、活血退黄;急黄则以清热解毒、凉营开窍为急,具体辨证分型及治疗如下:

(一)阳黄

  1. 热重于湿
  •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腹满便秘,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泻下。
  • 代表方:茵陈蒿汤(《伤寒论》)加减。
  • 常用药物:茵陈30g(重用),栀子12g,大黄6g(后下),配伍黄连9g、黄芩12g清热燥湿,虎杖15g、金钱草30g利湿退黄,若腹胀明显加厚朴、枳壳理气,热甚加石膏、知母清热。
  1. 湿重于热
  • 主症:身目发黄,黄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头身困重,脘痞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溏薄,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
  • 治法: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 代表方: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合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加减。
  • 常用药物:茵陈20g,茯苓15g,猪苓12g,泽泻12g,白术10g健脾利湿,配藿香10g、白豆蔻6g(后下)芳香化浊,石菖蒲9g开窍醒脾,连翘12g、滑石15g清热利湿,若恶心呕吐加半夏、生姜降逆止呕。
  1. 疫毒炽盛(急黄)
  • 主症:发病急骤,身目黄染迅速加深,其色如金,高热烦渴,胁痛胀满,神昏谵语,或抽搐,衄血、便血,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滑数或细数。
  • 治法: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 代表方:犀角散(《备急千金要方》)加减(现用水牛角代犀角)。
  • 常用药物:水牛角30g(先煎),黄连9g,栀子12g,茵陈30g,配生地15g、玄参12g凉营滋阴,丹皮10g、赤芍12g凉血活血,若神昏加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开窍醒神,抽搐加羚羊角粉、钩藤平肝息风。

(二)阴黄

  1. 寒湿阻遏
  •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脘闷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神疲畏寒,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 治法:健脾温中,化湿退黄。
  • 代表方:茵陈术附汤(《医学心悟》)加减。
  • 常用药物:茵陈20g,附子9g(先煎),白术12g,干姜6g,茯苓15g,配苍术10g燥湿健脾,厚朴9g行气除满,若气虚乏力加黄芪、党参益气健脾。
  1. 脾虚血瘀
  • 主症:日久不愈,身目黄染,黄色晦暗,面色黧黑,胁下癥积(肝脾肿大),刺痛固定,食欲不振,乏力便溏,舌质紫暗有瘀斑,苔白,脉细涩。
  • 治法:健脾养血,活血化瘀。
  • 代表方: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合茵陈术附汤加减。
  • 常用药物:茵陈20g,附子6g,白术10g,当归12g,川芎9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6g,配丹参15g、郁金10g活血化瘀,若胁下癥块明显加鳖甲、牡蛎软坚散结。

(三)黄疸辨证分型简表

证型 主症特点 治法 代表方
热重于湿 黄色鲜明,发热口渴,便秘,苔黄腻 清热利湿,泻下 茵陈蒿汤
湿重于热 黄色不甚鲜明,困重便溏,苔厚腻 利湿化浊,清热 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疫毒炽盛(急黄) 黄色如金,高热神昏,衄血便血 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犀角散
寒湿阻遏 黄色晦暗,畏寒便溏,舌淡苔白腻 健脾温中,化湿退黄 茵陈术附汤
脾虚血瘀 黄色晦暗,胁下刺痛,舌紫暗有瘀斑 健脾养血,活血化瘀 膈下逐瘀汤合茵陈术附汤

其他中医治疗方法

  1. 针灸治疗
  • 取穴:主穴取胆俞、阳陵泉、阴陵泉、太冲、至阳;配穴:热重于湿配曲池、内庭;湿重于热配足三里、中脘;寒湿阻遏配脾俞、胃俞、章门;脾虚血瘀配血海、膈俞。
  • 操作:阳证用泻法,阴证用补法或平补平泻,寒湿可加艾灸(如足三里、中脘),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1. 穴位贴敷
  • 药物:茵陈30g,栀子15g,大黄10g,芒硝10g,研末后用醋或蜂蜜调成糊状。
  • 穴位:神阙(肚脐)、肝俞、胆俞。
  • 操作:贴敷于穴位,覆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次,每次6-8小时,适用于阳黄热重者。
  1. 食疗调护
  • 阳黄:可食绿豆薏米粥(绿豆、薏米、大米煮粥)、茵陈陈皮茶(茵陈15g,陈皮6g,煎水代茶),忌辛辣油腻。
  • 阴黄:可食生姜大枣粥(生姜10g,大枣5枚,粳米煮粥)、茯苓山药粥(茯苓15g,山药20g,粳米煮粥),忌生冷寒凉。

预防与调护

  1. 预防: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不洁食物;戒除烟酒,避免过食肥甘厚味;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肝炎、胆石症等)。
  2. 调护: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黄疸消退后逐渐增加活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密切观察黄疸、体温、神志、二便变化,若出现高热、神昏、出血等,立即就医。

相关问答FAQs

问:中医治疗黄疸的优势是什么?
答:中医治疗黄疸强调“辨证论治”,整体调节机体功能:①针对病因:阳黄清热利湿,阴黄健脾温化,急黄解毒开窍,个体化方案精准;②多途径治疗:除内服中药外,结合针灸、贴敷等外治法,协同增效;③注重调护:配合饮食、情志调理,改善脾胃功能,减少复发;④副作用小:避免长期使用西药护肝药的肝肾负担,尤其适合慢性黄疸或体质虚弱者。

黄疸的中医治疗

问:黄疸患者出现哪些情况需及时就医?
答:黄疸患者若出现以下情况,提示病情危重,需立即就医:①黄疸在1-2周内迅速加深(如皮肤、巩膜黄染如金);②伴随高热(体温>39℃)、神志改变(烦躁不安、嗜睡、谵语、昏迷);③严重消化道症状(频繁呕吐、不能进食、腹胀如鼓);④出血倾向(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黑便);⑤尿量明显减少(24小时尿量<400ml)或无尿,这些症状可能提示重症肝炎、肝衰竭等急症,需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根茎大全与名称
« 上一篇 昨天
药材黄牛依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