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中医临床常见病证,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特征,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中医对黄疸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的记载,《金匮要略》进一步提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确立了湿邪致黄的核心理论,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了系统的辨证论治体系。
黄疸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黄疸的病位主要在肝、胆,与脾、胃关系密切,核心病机为“湿邪困遏,胆汁外溢”,湿邪既可外感(如感受湿热疫毒),可内伤(如饮食不节、脾胃虚弱),湿邪郁遏中焦,影响肝胆疏泄,胆汁不循常道,泛溢肌肤而发为黄疸,根据湿邪性质及患者体质差异,临床可分为阳黄(湿热)、阴黄(寒湿)、急黄(热毒炽盛)三大证型,其中阳黄最为常见,急黄病情凶险,需及时抢救。
中医辨证论治
(一)阳黄
因湿热蕴结所致,起病急,黄色鲜明如橘皮,病程较短。
-
热重于湿
-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腹胀便秘,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 治法:清热利湿,泻下通腑。
- 代表方剂:茵陈蒿汤(《伤寒论》)加减。
- 药物组成:茵陈30g,栀子15g,大黄10g(后下)。
- 加减:热甚者加黄连、黄芩各10g以清热燥湿;腹胀明显者加厚朴、枳实各12g以行气除满;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竹茹各10g以降逆止呕。
-
湿重于热
- 主症:身目发黄,黄色不如鲜明,头身困重,胸脘痞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
- 治法: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 代表方剂: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或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加减。
- 茵陈五苓散:茵陈30g,茯苓15g,猪苓12g,白术10g,泽泻10g,桂枝6g。
- 甘露消毒丹:滑石15g,茵陈20g,黄芩10g,石菖蒲10g,藿香10g,白豆蔻6g(后下)。
(二)阴黄
因寒湿困脾或脾虚血瘀所致,起病缓,黄色晦暗如烟熏,病程较长。
-
寒湿困脾
-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脘腹痞闷,纳少便溏,神疲畏寒,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 代表方剂:茵陈术附汤(《医学心悟》)加减。
- 药物组成:茵陈30g,白术15g,附子10g(先煎),干姜6g,甘草6g。
- 加减:气虚明显者加黄芪、党参各20g以健脾益气;腹胀便溏者加炒薏苡仁、炒扁豆各15g以渗湿止泻。
-
脾虚血瘀
- 主症:黄疸日久不愈,黄色晦暗,面色萎黄,乏力食少,胁下刺痛,舌质紫暗有瘀斑,脉细涩。
- 治法:健脾养血,活血化瘀。
- 代表方剂: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合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 药物组成: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5g,当归12g,桃仁10g,红花6g,丹参15g,茵陈20g。
(三)急黄
因热毒炽盛,燔灼营血所致,起病急骤,黄色如金,病情凶险。
- 主症:发病急骤,身目深黄,高热烦渴,或神昏谵语,衄血便血,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滑数或洪大。
- 治法: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 代表方剂:犀角散(《备急千金要方》)加减(以水牛角代犀角)。
- 药物组成:水牛角30g(先煎),黄连10g,栀子15g,茵陈30g,生地黄20g,玄参15g,丹皮12g。
- 加减:神昏谵语者配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开窍醒神;衄血便血者加侧柏叶、仙鹤草各15g以凉血止血。
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
针灸治疗
- 取穴:足三里、阳陵泉、脾俞、胃俞、胆俞、期门、阴陵泉。
- 操作:足三里、阳陵泉用平补平泻法,脾俞、胃俞、胆俞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期门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适用于各型黄疸,尤其可改善阳黄患者的湿热症状及阴黄患者的脾胃功能。
-
外治法
- 保留灌肠:茵陈30g,栀子20g,大黄15g(后下),煎取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适用于热重于湿型黄疸,通过肠道排出湿热。
- 穴位贴敷:吴茱萸10g,研细末,醋调敷涌泉穴,每日1次,适用于阴黄患者,引火下行,温中散寒。
-
饮食调护
- 阳黄:宜食清热利湿之品,如赤小豆、薏米、绿豆、冬瓜、苦瓜,可煮赤小豆薏米汤代茶饮。
- 阴黄:宜食温中健脾之品,如生姜、山药、红枣、小米、南瓜,可煮山药红枣粥。
- 禁忌:忌食辛辣刺激(辣椒、花椒)、油腻肥甘(肥肉、油炸食品)、酒类及生冷寒凉(冷饮、西瓜过量),以免助湿生热或损伤脾胃。
分型论治核心要点归纳
证型 | 主症要点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物加减 |
---|---|---|---|---|
热重于湿 | 黄色鲜明,发热口渴,便秘尿赤 | 清热利湿,泻下通腑 | 茵陈蒿汤 | 黄连、黄芩、厚朴、枳实 |
湿重于热 | 黄色不鲜明,头身困重,胸脘痞满 | 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 茵陈五苓散 | 藿香、佩兰、滑石、木通 |
寒湿困脾 | 黄色晦暗如烟熏,畏寒便溏 | 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 茵陈术附汤 | 干姜、茯苓、苍术、陈皮 |
脾虚血瘀 | 日久不愈,胁下刺痛,舌紫暗 | 健脾养血,活血化瘀 | 黄芪建中汤合血府逐瘀汤 | 当归、桃仁、红花、丹参 |
急黄 | 黄色如金,高热神昏,衄血便血 | 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 犀角散 | 黄连、金银花、板蓝根、安宫牛黄丸 |
注意事项
- 辨证精准:阳黄与阴黄的鉴别是治疗关键,阳黄多实多热,以清热利湿为主;阴黄多虚多寒,以温中健脾为主,误用寒凉或温燥反致病情加重。
- 急黄抢救:急黄病情凶险,需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时使用抗生素、血浆置换等现代医学手段,避免热毒内陷心包。
- 久病调养:久病黄疸患者多兼有血瘀,需在辨证基础上酌加活血化瘀药(如丹参、赤芍),同时注重脾胃功能的恢复,防止复发。
相关问答FAQs
问:中医治疗黄疸多久能见效?
答:黄疸见效时间与证型、病情轻重及患者体质相关,一般而言,阳黄(尤其是热重于湿)患者,若辨证准确,用药后1-2周黄疸可逐渐消退;湿重于热者,因湿邪黏滞,可能需2-3周;阴黄患者(尤其是脾虚血瘀)病程较长,需温补脾肾、活血化瘀,可能需3-4周或更长时间,若治疗2周后黄疸无改善或加重,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排除肝梗阻、肝硬化等其他疾病。
问:黄疸患者饮食上有什么特别禁忌?
答:黄疸患者饮食需遵循“辨证施食”原则,总体应忌食辛辣刺激(如辣椒、花椒)、油腻肥甘(如肥肉、油炸食品)、酒类及生冷寒凉(如冷饮、西瓜过量)等助湿生热、损伤脾胃之品,阳黄患者宜食清热利湿食物,如赤小豆、薏米、绿豆、冬瓜;阴黄患者宜食温中健脾食物,如生姜、山药、红枣、小米,同时应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脾胃负担,促进黄疸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