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是中医药学的瑰宝,历经千年实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药材网大全”作为系统整理中药材资源的实用工具,不仅涵盖传统药材的基源、性效,更融入现代应用与安全须知,为中医药爱好者、从业者及普通大众提供权威参考。
中药材的分类与概览
中药材按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三大类,其中植物药占比超90%,按药用部位又可细根及根茎(如人参、黄连)、果实种子(如枸杞、五味子)、全草(如薄荷、蒲公英)、花(如菊花、金银花)、叶(如桑叶、枇杷叶)、皮(如桂皮、杜仲)等,不同部位的药材因有效成分积累差异,功效各有侧重,如根类多补益、茎叶类多清热、花类多疏风、果实类多收敛。
以下为中药材按药用部位分类的常见代表及主要功效:
药用部位 | 代表药材 | 主要功效 |
---|---|---|
根及根茎类 | 人参、黄芪、黄连 | 补气、清热、泻火等 |
果实种子类 | 枸杞、五味子、酸枣仁 | 滋补肝肾、收敛固涩、安神等 |
全草类 | 金银花、薄荷、蒲公英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利尿通淋等 |
花类 | 菊花、玫瑰花、红花 | 疏散风热、活血化瘀、理气解郁等 |
动物类 | 鹿茸、阿胶、蝉蜕 | 温肾壮阳、补血止血、疏散风热等 |
矿物类 | 石膏、朱砂、赭石 | 清热泻火、镇静安神、平肝潜阳等 |
常见中药材详解
人参
来源: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主产于吉林、辽宁。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应用:用于气虚欲脱(如休克、大出血后)、脾气不足(食少倦怠、便溏)、肺气虚弱(气短喘促)、津伤口渴(热病伤津)、气血亏虚(心悸失眠、面色萎黄)。
注意:实证、热证、湿热证忌用;不宜与藜芦、五灵脂同用;用量3-9g,长期服用需遵医嘱。
黄芪
来源: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主产于内蒙古、山西。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肌排脓。
应用:用于气虚乏力(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表虚自汗(白天不因劳作而汗出)、气虚水肿(慢性肾炎、心源性水肿)、痈疽难溃(久不收口)。
注意:实证、热证、阴虚阳亢者忌用;用量9-30g,生用偏固表,蜜用偏补中。
当归
来源: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主产于甘肃、云南。
性味归经: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应用:用于血虚萎黄(面色苍白、头晕眼花)、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虚寒腹痛(产后瘀滞腹痛)、肠燥便秘(老年性、产后便秘)。
注意:湿盛中满、大便溏泄者慎用;用量5-15g,酒制活血力更强。
枸杞
来源: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宁夏、青海。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肾经。
功效: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应用: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视力减退(老花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消渴(口干多饮、尿频)。
注意:外感实热、脾虚湿盛者忌用;用量6-12g,嚼服或泡水更易吸收。
金银花
来源: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主产于山东、河南。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应用:用于痈肿疔疮(乳腺炎、扁桃体炎)、喉痹(咽喉肿痛)、丹毒(皮肤红肿热痛)、热毒血痢(细菌性痢疾)、风热感冒(发热咳嗽、咽痛)。
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用量10-30g,疏散风热宜轻煎,清热解毒宜久煎。
中药材使用注意事项
- 辨证论治:中药使用需“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如气虚者补气,实热者清热,不可盲目跟风进补(如人参并非“人人适宜”)。
- 剂量控制:过量服用可能导致中毒(如朱砂含汞过量致肝肾损伤),需严格遵循医嘱,儿童、老人用量一般为成人1/3-1/2。
- 配伍禁忌:遵循“十八反”“十九畏”(如甘草反甘遂、藜芦,人参畏五灵脂),避免与西药相互作用(如含甘草的中药与降压药同用可能降低药效)。
- 药材鉴别:警惕伪劣药材(如用萝卜冒充人参、亚金冒充冬虫夏草),建议从正规药店或医院购买,认准“道地药材”(如宁夏枸杞、吉林人参)。
- 煎煮方法:一般冷水浸泡30分钟,武火煮沸后文火慢煎30分钟;特殊药材需特殊处理(如矿物药先煎、芳香药后下、胶质药烊化)。
常用补益药速查表
药材 | 性味 | 归经 | 核心功效 | 适用人群 |
---|---|---|---|---|
人参 | 甘微苦微温 | 脾肺心肾经 |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 | 气虚欲脱、脾虚乏力 |
黄芪 | 甘微温 | 脾肺经 |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 | 中气下陷、表虚自汗 |
当归 | 甘辛温 | 肝心脾经 |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 血虚萎黄、月经不调 |
枸杞 | 甘平 | 肝肾经 |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 |
相关问答FAQs
Q1:普通人如何根据体质选择药材?
A:中医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等,气虚质(易疲劳、自汗)可选黄芪、党参;阳虚质(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可选肉桂、杜仲;阴虚质(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可选沙参、麦冬;痰湿质(体型肥胖、舌苔厚腻)可选茯苓、陈皮,建议先咨询中医师辨识体质,避免盲目进补加重不适。
Q2:中药材煎煮有哪些常见误区及正确方法?
A:常见误区包括:①所有药材一起煎煮(需先煎矿物药、后下芳香药);②用沸水煎煮(应冷水浸泡30分钟,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③煎煮时间过长(一般药煎20-30分钟,解表药10-15分钟,补益药40-60分钟),正确方法:将药材放入砂锅,加水量没过药材2-3cm,武火煮沸后文火慢煎,第二煎水量可酌减,两次药液混合后分2-3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