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医学对头痛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头痛巅疾”的记载,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注于头”,因此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导致气血逆乱、经络阻滞、清阳不升,均可引发头痛,中医治疗头痛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通过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中医认为头痛的病因不外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外感头痛多因风邪为患,“风为百病之长”,常挟寒、热、湿之邪侵袭人体,寒性收引,寒凝血滞,不通则痛;热性炎上,上扰清窍;湿性重浊,蒙蔽清阳,导致经络不畅而发头痛,内伤头痛则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如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阳上亢,阳升风动;或劳倦伤脾,气血生化不足,清阳不升;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蒙清窍;或久病入络,瘀血内停,阻滞脑络,均可引发头痛。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头痛的核心,临床需根据头痛的性质、部位、伴随症状及舌脉象等综合判断证型,并制定相应治法,常见证型及治疗如下:
分型 | 主要症状 | 治法 | 常用方药 | 针灸穴位(主穴) |
---|---|---|---|---|
风寒头痛 | 头痛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加重,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 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 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荆芥、防风、羌活、白芷、薄荷、甘草) | 风池、风门、列缺、合谷 |
风热头痛 | 头胀痛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身热面红,口渴欲饮,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 疏风清热,利咽解毒 | 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竹叶、芦根、菊花、桑叶) | 风池、曲池、大椎、太阳 |
肝阳上亢头痛 | 头胀痛或跳痛,头晕目眩,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 平肝潜阳,息风止痛 | 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 | 风池、太冲、太溪、百会 |
气血亏虚头痛 | 头痛隐隐,遇劳加重,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 益气养血,填精生髓 | 八珍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甘草) | 百会、心俞、脾俞、足三里 |
痰浊中阻头痛 | 头痛昏蒙,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纳呆,舌苔白腻,脉滑 | 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 中脘、丰隆、头维、阴陵泉 |
瘀血阻络头痛 | 痛处固定不移,经久不愈,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 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 通窍活血汤加减(麝香、桃仁、红花、赤芍、川芎、老葱、生姜、大枣、黄酒) | 阿是穴、血海、膈俞、合谷 |
除中药内服外,中医外治法在头痛治疗中应用广泛,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如风寒头痛可艾灸风池、大椎以温经散寒;肝阳上亢头痛可针刺太冲平肝潜阳,推拿疗法则通过拿风池、按揉太阳、扫散少阳、点按百会等手法,缓解局部肌肉紧张,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穴位贴敷法常用吴茱萸、肉桂等药物研末,用醋调敷于涌泉穴,引火下行,适用于肝阳上亢或阴虚阳亢之头痛;中药熏洗法取川芎、白芷、藁本等煎汤,趁热熏洗头部,具有疏风通络、止痛之效,对外感头痛尤为适宜。
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头痛的日常调理至关重要,情志方面,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练书法等方式舒缓压力;饮食需根据体质调理,如肝阳上亢者宜食清淡之品,如芹菜、菊花茶,忌食辛辣刺激;气血亏虚者宜食山药、大枣、桂圆等健脾益气之品;痰浊中阻者宜食薏米、陈皮等健脾祛湿之食,起居应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避免长时间低头或用眼过度,适当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可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减少头痛发作。
相关问答FAQs
-
问:中医治疗头痛一般多久能见效?需要坚持治疗多久?
答:头痛的见效时间与病情轻重、证型及个体差异相关,一般外感头痛病程短,若辨证准确,配合针灸等疗法,1-3次治疗即可缓解;内伤头痛多病程较长,如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等,需中药调理1-2周后症状逐渐改善,通常需坚持治疗1-3个月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具体疗程需根据医生辨证结果而定,不可急于求成。 -
问:头痛时能否自行服用中药?需要注意什么?
答:头痛病因复杂,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自行用药可能不对证,如风寒头痛误用清热解毒药,或肝阳上亢头痛误用温补药,可能加重病情,若头痛频繁发作或伴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自行缓解时可先休息,避免劳累,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中成药(如风寒头痛用川芎茶调颗粒,肝阳上亢用天麻钩藤颗粒),但不宜长期服用,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