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鸭下滕(又名鸭脚藤、青藤风)是民间常用的祛风除湿类药材,为五加科植物鹅掌柴的干燥茎叶或根,主产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如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全年可采,洗净切段后晒干入药,其名“鸭下滕”可能源于茎藤攀援生长如鸭群栖息于藤蔓下的形态,或因叶片形似鸭掌而得名,在岭南地区应用历史逾百年,是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的经验方常用成分。
从形态特征看,鸭下滕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茎直立或攀援,高3-8米,小枝粗壮,幼枝被锈色星状毛;叶为掌状复叶,有小叶5-9枚,革质,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9-17厘米,宽3-5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白色,侧脉7-10对,网脉不明显;伞形花序聚生成顶生大型圆锥花序,花白色,芳香;果球形,黑色,直径约5毫米,药用部位以茎叶为主,气微香,味微苦、辛。
中医理论认为,鸭下滕性味辛、微苦,温,归肝、肾经,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功效,其辛温之性可通行经络,苦能燥湿,温能散寒,尤其适用于风寒湿痹所致的关节疼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以及跌打损伤肿痛、腰肌劳损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鸭下滕含三萜皂苷、挥发油、黄酮类及有机酸等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改善微循环及免疫调节作用,其抗炎机制可能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及炎症因子释放有关。
在临床应用中,鸭下滕的用法多样,可内服亦可外用,内服常煎汤,用量9-15g,或浸酒服;外用可适量捣敷或煎水洗,为方便使用,民间常将其与鸡血藤、络石藤、威灵仙等配伍,增强祛风通络之效,如“鸭下滕伸筋汤”,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若治跌打损伤,则配伍乳香、没药、自然铜等活血化瘀药,促进瘀肿消散,需注意,阴虚火旺者慎用,孕妇忌服,过量服用可能引起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以下是鸭下滕的性味归经及功效主治简表:
项目 | |
---|---|
性味 | 辛、微苦,温 |
归经 | 肝、肾经 |
功效 |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消肿止痛 |
主治 | 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跌打损伤肿痛、腰肌劳损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
注意事项 | 阴虚火旺者慎用,孕妇忌服,不宜过量 |
相关问答FAQs
Q1:鸭下滕与鸭脚木是同一种植物吗?
A1:鸭下滕是鸭脚木(鹅掌柴)的药用部位名称,二者实为同种植物,鸭脚木是植物学通用名,指五加科鹅掌柴属植物;而“鸭下滕”是民间对其药用茎藤的俗称,因茎藤可入药且形态特点得名,本质上并无区别,药用部位均为鸭脚木的干燥茎叶或根。
Q2:鸭下滕可以长期服用吗?长期服用会有哪些副作用?
A2:鸭下滕不宜长期服用,虽然其具有祛风除湿的功效,但性味辛温,长期服用易耗伤阴液,可能导致口干舌燥、便秘、咽痛等阴虚火旺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对其所含成分过敏,出现皮疹、瘙痒等不良反应,建议在医师指导下,根据病情辨证使用,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2周,若症状未缓解需及时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