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核是中医外科常见病证,指痰浊凝聚于经络或皮下形成的结块,临床多见于颈项、下颌、腋下、肩背等部位,表现为皮色不变、按之柔软、可推动、无疼痛或轻微压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淋巴结炎、脂肪瘤、囊肿等疾病,中医认为痰核的形成多与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痰气互结,或外感风热、痰热壅滞相关,治疗以“化痰散结”为核心,结合辨证论治,内服外治并用,疗效显著。
痰核的病因病机
痰核的病机关键在于“痰”,而痰的生成与肺、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脾主运化,若饮食不节、思虑过度,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凝聚成痰;肝主疏泄,情志抑郁则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津液不布,痰浊内生;外感风热之邪,或痰郁化热,痰热互结于经络,循经而行,结于皮下,形成痰核,痰核的形成还与体质相关,素体痰湿内盛者更易发病,病位在经络、肌肤,涉及肝、脾、肺等脏腑,病理性质以本虚标实为主,脾虚为本,痰浊为标。
辨证分型与内治法
根据痰核的成因、症状及舌脉,临床常分为三型论治,内服中药以调理脏腑、化痰散结为基本原则。
(一)痰湿凝聚型
主症:结块散在,皮色不变,按之柔软,无压痛或轻微胀痛,伴有胸闷脘痞、纳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
病机: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凝聚成核。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散结。
代表方剂:二陈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5g,白术12g,党参15g,甘草6g,浙贝母10g,夏枯草15g,牡蛎30g(先煎),若痰湿重者,加苍术10g、厚朴10g以燥湿化痰;纳差者加焦三仙各10g以消食导滞。
(二)痰气互结型
主症:结块多见于颈项、腋下,质地中等,推之可动,伴有情绪抑郁、胸闷喜太息,或乳房胀痛,月经不调(女性),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病机:肝郁气滞,痰气互结于经络。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代表方剂:逍遥散合消瘰丸加减。
常用药:柴胡10g,当归12g,白芍12g,茯苓15g,白术10g,薄荷6g(后下),浙贝母10g,牡蛎30g(先煎),玄参15g,夏枯草15g,若肝郁化火者,加栀子10g、黄芩10g以清热泻火;结块坚硬者加穿山甲6g、三棱10g以活血软坚。
(三)痰热互结型
主症:结块红肿热痛,触之有波动感,伴有发热、口渴、咽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外感风热,或痰郁化热,痰热壅滞。
治法:清热化痰、散结解毒。
代表方剂:清气化痰丸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黄芩12g,瓜蒌15g,胆南星10g,陈皮10g,浙贝母10g,金银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夏枯草15g,甘草6g,若热毒甚者加连翘15g、板蓝根15g以清热解毒;成脓者加皂角刺10g、白芷10g以托毒排脓。
外治法
对于未溃破的痰核,可配合外治法以促进消散;若已成脓或反复发作,则需内外同治。
(一)中药外敷
适用于痰核未溃、皮色不变者,常用药物如芙蓉叶、大黄、黄柏、天花粉等,研末后用蜂蜜或醋调敷患处,每日1次,具有清热化痰、消肿散结之效,若痰核红肿热痛,可用金黄散(大黄、黄柏、姜黄、白芷等)调敷,以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二)针灸治疗
取穴以局部阿是穴为主,配合远端穴位,常用穴:阿是穴、足三里(健脾化痰)、丰隆(化痰要穴)、脾俞(健脾祛湿)、肝俞(疏肝理气),操作: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或用火针点刺痰核中心,挤出少量内容物,覆盖无菌纱布,每周1次,适用于较小的痰核。
(三)艾灸与拔罐
对于痰湿凝聚型、体质虚弱者,可于痰核局部隔姜灸,艾炷灸5-7壮,每日1次,以温通经络、化痰散结;若痰核有波动感(成脓),可于溃破后拔罐,以促进脓液排出。
调护与预防
- 饮食调理: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品(如肥肉、油炸食品、辣椒等),以免助湿生痰;多食健脾化痰食物,如山药、薏米、陈皮、白萝卜、冬瓜等。
- 情志调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抑郁恼怒,肝气条达则痰浊自消。
- 生活起居: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以增强体质,促进痰湿运化。
- 避免诱因:积极治疗口腔、咽喉等局部感染,防止痰热互结;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皮肤破损感染。
辨证分型与内治法简表
分型 | 主症特点 | 舌脉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加减 |
---|---|---|---|---|---|
痰湿凝聚型 | 结块柔软、皮色不变、胸闷纳呆 | 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 | 健脾燥湿、化痰散结 | 二陈汤合四君子汤 | 苍术、厚朴、焦三仙 |
痰气互结型 | 结块可动、情绪抑郁、胸闷喜太息 |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 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 逍遥散合消瘰丸 | 栀子、黄芩、穿山甲、三棱 |
痰热互结型 | 结块红肿热痛、发热口渴 |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清热化痰、散结解毒 | 清气化痰丸合五味消毒饮 | 连翘、板蓝根、皂角刺、白芷 |
相关问答FAQs
Q1:痰核一定要手术切除吗?
A:并非所有痰核都需要手术,中医认为,痰核多为痰浊凝聚所致,通过内服中药(如健脾、理气、化痰散结方剂)配合外治法(如中药外敷、针灸),多数可逐渐消散,手术适应证主要包括:①痰核体积较大(直径>5cm)或生长迅速,压迫邻近组织;②反复感染、破溃形成瘘管;③病理检查怀疑恶性病变(如脂肪肉瘤、淋巴瘤等),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痰核,可先观察或中医治疗,定期复查。
Q2:痰核会癌变吗?如何预防?
A:多数痰核(如淋巴结炎、脂肪瘤、皮脂腺囊肿)为良性病变,一般不会癌变,但少数情况需警惕:①长期不消的痰核,短期内迅速增大、质地变硬、固定不动;②表面皮肤破溃、经久不愈、伴出血或恶臭;③伴有发热、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此类情况需及时就医,排除恶性肿瘤可能(如淋巴瘤、转移癌),预防方面,需注意:①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扁桃体炎、龋齿、乳腺增生等);②调节饮食,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③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肝气郁结;④适度运动,增强机体代谢能力,促进痰湿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