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炎甘草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甘草作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中药材之一,素有“国老”之称,而“炎甘草”可能为“炙甘草”的笔误或地方别称,本文以中药“炙甘草”为核心展开详细说明,同时兼顾生甘草的相关内容,以全面呈现该药材的特性与应用。

药材炎甘草

来源与炮制

炙甘草为甘草的炮制加工品,其传统炮制方法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金匮要略》,历代医籍对其工艺不断完善,现代炮制流程主要包括:取净甘草,加炼蜜拌炒至均匀,放凉(每100kg甘草用炼蜜25-30kg),蜜炙后甘草的性状发生显著变化:外表皮呈红棕色或深褐色,微有光泽,断面呈黄棕色或红棕色,纤维性明显,常形成裂隙,气微,味甜而特殊。

与生甘草对比,二者的炮制目的和临床应用侧重不同,生甘草以清热解毒、祛痰止咳为主,而蜜炙后缓和了生甘草的清热之力,增强了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的功效,这源于“酒制升提,盐制下行,蜜制甘缓”的中药炮制理论,蜜炙过程中,蜂蜜的甘缓之性与甘草的药效协同,更适用于脾胃虚弱、心悸气虚等虚证。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炙甘草的性味归经可概括为“甘、温,归心、肺、脾、胃经”,其核心功效为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同时兼具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的作用。

补脾和胃

炙甘草甘温入脾经,能补益脾气,缓解脾胃虚弱引起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状,常配伍党参、白术、茯苓(如四君子汤),增强健脾益气之效;若兼中焦虚寒,可加干姜、高良姜,温中散寒。

益气复脉

炙甘草入心经,能补心气、益心阴,养血复脉,是治疗心气虚弱、心悸怔忡、脉结代(脉搏不规律)的要药,经典方剂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即以炙甘草为君药,配伍人参、生地、阿胶等,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现代多用于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等属气阴两虚者。

祛痰止咳缓急

虽蜜炙后清热之力减弱,但仍可润肺止咳,适用于肺虚咳嗽、痰中带血,与枇杷叶、阿胶配伍可增强润肺止咳效果;其缓急止痛之功,常与白芍同用(如芍药甘草汤),缓解脘腹四肢挛急疼痛,或用于血虚筋脉失养所致的肢体麻木。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炙甘草的药效物质基础复杂,主要活性成分包括三萜类、黄酮类、多糖及生物碱等,其药理作用广泛且具有多靶点特点。

三萜类化合物

以甘草酸、甘草次酸为代表,是炙甘草抗炎、抗溃疡的主要成分,甘草酸可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减轻胃黏膜损伤;甘草次酸能保护肾上腺皮质功能,发挥类似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但副作用较小。

药材炎甘草

黄酮类化合物

甘草苷、甘草素等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保护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增强炙甘草益气复脉的功效;同时能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缓解咳嗽。

多糖类

甘草多糖可调节免疫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增强机体免疫力,这与其补脾益气的功效相关。

其他成分

甘草甜素具有解毒作用,可拮抗多种毒素(如组胺、农药)对机体的损害;异黄酮类成分有雌激素样活性,对更年期综合征有一定缓解作用。

临床应用与配伍

炙甘草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病情配伍其他药物,以增强疗效或扩大适应症。

脾胃虚弱证

常配伍党参、白术、茯苓(四君子汤)健脾益气;若兼湿阻,加苍术、厚朴燥湿运脾;若兼食滞,加山楂、麦芽消食导滞。

心悸脉结代

炙甘草汤为代表方,配伍人参、生地黄、阿胶、麦冬等,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通心阳,适用于气阴两虚之心悸,现代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可改善心电图异常、缓解胸闷心慌。

脘腹挛急疼痛

与白芍配伍(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缓急止痛,适用于血虚或津伤所致的脘腹四肢拘急作痛,或腓肠肌痉挛。

虚劳咳嗽

配伍阿胶、马兜铃(现多用枇杷叶替代)养阴润肺止咳,适用于肺虚久咳、痰中带血,或干咳无痰。

药材炎甘草

使用注意与禁忌

炙甘草虽药性平和,但临床应用仍需注意辨证施治,避免不良反应。

  1. 配伍禁忌:不宜与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十八反”),以免降低药效或增加毒性。
  2. 证候禁忌:实证、热证(如腹胀满、口干舌燥、大便干结)慎用,因其甘温壅滞,可能加重病情;中满呕吐者禁用,以免助湿生痰。
  3. 剂量与疗程:常规用量3-10g,长期大量服用(>30g/日)可能引起水钠潴留、水肿、高血压或低血钾,与甘草次酸抑制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有关,高血压、水肿患者需慎用。
  4. 特殊人群: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不良反应。

鉴别与质量评价

正品炙甘草应呈圆柱形或圆柱形切片,表面红棕色或深褐色,有纵皱纹、沟纹及稀疏的芽痕;质坚实,断面纤维性,黄棕色至红棕色,常裂成隙状;有焦糖气,味甜而特殊。

质量评价以“外皮色深、内心红棕、味甜、无杂质、无霉变”为佳,现代检测可通过薄层色谱法(TLC)鉴别甘草酸、甘草苷等成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甘草酸含量(不得少于2.0%),确保药材质量。

现代研究进展

近年来,炙甘草的现代研究不断深入,尤其在心血管、消化系统及抗衰老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表明,炙甘草提取物可通过调节心肌细胞离子通道、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治疗心律失常;其多糖成分对溃疡性结肠炎有良好疗效,能修复肠黏膜屏障;黄酮类成分的抗氧化作用被证实可延缓衰老,防治老年性疾病,炙甘草在新冠康复期的调理中也有应用,通过补益脾肺、改善乏力、咳嗽等症状,促进机体恢复。

相关问答FAQs

问:炙甘草和生甘草在功效和临床应用上有什么区别?
答:炙甘草与生甘草来源相同,但因炮制方法不同,功效侧重各异,生甘草性甘平,以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为主,常用于咽喉肿痛、痈疽疮毒、咳嗽痰多,以及缓解药物烈性(如“七情反畏”中的调和作用);炙甘草经蜜炙后性偏甘温,药效由清转补,长于补脾和胃、益气复脉,主治脾胃虚弱、心悸气短、脉结代等虚证,生甘草“清解”,炙甘草“温补”,临床需根据病情寒热虚实选择。

问:长期服用炙甘草可能会出现哪些不良反应?如何避免?
答:长期或过量服用炙甘草(尤其>30g/日)可能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表现为水钠潴留(水肿、体重增加)、高血压、低血钾(乏力、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等,这与甘草次酸抑制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导致糖皮质激素灭活减少有关,避免方法包括:严格遵循医嘱控制剂量(常规3-10g),长期服用者定期监测血压、血钾;高血压、肾病、水肿患者慎用;避免与排钾利尿剂(如呋塞米)同用,以免加重低血钾;出现不适立即停药并就医。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马来回图片形态特征是怎样的?
« 上一篇 今天
十二珍药材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