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马来回”是民间对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的俗称,其药用部位主要为干燥成熟果实,在传统中医药中应用历史悠久,但因含有马兜铃酸等毒性成分,现代临床使用需严格遵循规范,以下从植物基源、形态特征、性效功效、现代研究、使用禁忌及图片识别要点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帮助全面了解这一中草药。
植物基源与生长特性
马来回(马兜铃)为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学名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及陕西等地,常生于山坡、林缘、灌丛及路旁等向阳湿润处,其根圆柱形,外皮灰黄色,断面有黄色放射状纹理;茎柔韧,有纵棱,无毛或稀被短毛;叶互生,叶片三角状心形或戟状心形,长3-7厘米,宽3-6厘米,先端短尖或钝,基部心形,两侧叶耳圆钝,叶面绿色,叶背淡绿,基出脉5-7条;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1-2厘米,花被喇叭状,中部膨大,上部渐窄,暗紫色或黄绿色,顶端3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蒴果近球形或宽倒卵形,径约1.5-2厘米,成熟后沿腹缝线开裂,种子多数,扁平,三角形,边缘具灰白色膜质翅,花期5-7月,果期7-9月。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马来回性寒,味苦、微辛,归肺、大肠经,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其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肠消痔、解毒消肿之效。
- 清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咳嗽、痰黄稠黏、喘息不得卧,常与桑白皮、贝母、杏仁等配伍,如《本草汇言》中记载其“治肺气上逆,咳嗽痰喘”。
- 清肠消痔: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痔疮肿痛、出血,多配地榆、槐角、金银花等煎汤内服或熏洗。
- 解毒消肿:外治疮疡肿毒、蛇虫咬伤,可研末调敷患处。
现代临床中,马来回多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尿路感染、痔疮等疾病,但需在医师指导下配伍使用,避免单味药久服。
现代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
(一)化学成分
马来回的主要活性成分为马兜铃酸类化合物,包括马兜铃酸Ⅰ、Ⅱ、马兜铃内酰胺Ⅰ、Ⅱ,此外还含挥发油(主要为马兜铃酮、丁香油酚)、黄酮类(槲皮素、山奈酚)、有机酸(马兜铃酸、绿原酸)及生物碱等,马兜铃酸Ⅰ是其肾毒性和致癌性的主要物质基础。
(二)药理作用
- 镇咳平喘:马来回的水煎剂及挥发油部分对实验性动物有显著镇咳作用,能抑制咳嗽反射;其醇提物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支气管痉挛。
- 抗菌抗炎:马兜铃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有抑制作用;黄酮类成分具有抗炎作用,能降低炎症介质释放。
- 抗肿瘤:体外研究表明,马兜铃内酰胺对某些肿瘤细胞(如肺癌、肝癌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但其机制尚未明确,且临床应用需谨慎。
- 肾毒性:马兜铃酸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间质纤维化,长期服用可能引发马兜铃酸肾病,严重者可进展为肾衰竭。
使用注意事项与毒性警示
马来回的毒性问题备受关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将其纳入《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管理,使用时需严格遵守以下规范:
- 用量用法:内服煎汤,用量控制在3-6g,入丸散需减量,外用适量,过量服用易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尿、蛋白尿等中毒反应。
- 禁忌人群:孕妇、儿童、肾功能不全者及过敏体质者禁用;脾胃虚寒、久咳无痰者不宜使用。
- 配伍禁忌:不宜与含金属离子的药物(如石膏、龙骨、牡蛎)及强心苷类药物(如地高辛)同用,以免增加毒性或影响药效。
- 炮制减毒:传统炮制方法包括蜜炙(用炼蜜拌炒至微黄),可降低马兜铃酸含量,减轻毒性,但炮制后仍需控制用量。
图片识别要点
马来回的植物及药材图片需结合形态特征进行辨别,避免混淆(如与同科植物北马兜铃、绵毛马兜铃等),以下是关键识别特征归纳:
(一)植物图片识别要点
部位 | 特征描述 | 图片关键提示 |
---|---|---|
整体形态 | 多年生缠绕草本,茎柔韧有纵棱,常攀援于其他植物上 | 茎蔓生,叶互生,整体呈藤本状 |
叶片 | 三角状心形或戟状心形,基部两侧有圆钝耳垂,叶面深绿,叶背淡绿,掌状脉5-7条 | 叶片心形,叶耳明显,区别于卵形或披针形叶片 |
花 | 单生叶腋,花被喇叭状,中部膨大,上部收缩,暗紫色或黄绿色,顶端3裂 | 花形似小喇叭,下垂,颜色深而不艳 |
果实 | 蒴果近球形或宽倒卵形,成熟后沿腹缝线6瓣裂,种子扁平,边缘有膜质翅 | 果实开裂后露出翅状种子,果柄下垂 |
(二)药材图片识别要点
干燥马来回果实呈卵圆形或宽卵形,长3-7厘米,直径2-4厘米,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有纵棱线12条,棱间有多数横向脉纹相连,顶端平截,中央有突起的花柱残基,基部有果梗痕,果皮轻而脆,易沿纵棱线开裂,内表面平滑,淡黄色或黄棕色,中隔皮部与果皮分离,呈梳状或片状,种子扁平三角形,边缘有灰白色膜质翅,种仁乳白色,富油性,伪品(如耳叶马兜铃)常果实较小,棱线不明显,种子无翅,需仔细区分。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马来回和马兜铃是同一种中草药吗?
解答:是的,“马来回”是马兜铃在民间地区的俗称,其正品基源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或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的干燥成熟果实,两者植物形态、药材性状及化学成分相似,功效主治基本一致,临床可同等使用,但均需注意毒性控制。
问题2:为什么马来回(马兜铃)被列为毒性药材,使用时如何规避风险?
解答:马来回因含马兜铃酸,具有明确的肾毒性和致癌性,长期或过量服用可导致马兜铃酸肾病(以肾小管间质损伤为特征,严重者需透析或肾移植)及上尿路移行细胞癌,规避风险需做到:①严格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购买服用;②控制用量,内服不超过6g/日,疗程不超过1周;③炮制后使用(如蜜炙),减少马兜铃酸含量;④用药期间监测肾功能(尿常规、血肌酐),出现腰痛、尿少、水肿等不适立即停药并就医;⑤孕妇、儿童及肾功能不全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