茎带刺的中草药在中医应用中历史悠久,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往往与功效特性相关,尤其以“止痛”作用见长的品种,多因具有通络活血、祛风除湿、消肿散结等功效,而茎部的刺状结构常被视为“通利经络”的象征,这类草药通过刺激局部气血运行、缓解瘀滞,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广泛应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胃脘疼痛等多种痛症,以下就几种茎带刺且以止痛为主要功效的中草药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植物特征、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等。
刺五加
植物特征: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干燥茎或根茎,茎圆柱形,常具细刺,刺直或略弯曲,长0.5-1.5cm,老茎刺多脱落,呈灰褐色,嫩茎黄褐色,密被毛刺。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肝、肾、心经。
止痛功效:祛风湿、强筋骨、活血止痛,其茎部刺状结构可增强通络之效,尤其擅长缓解因肝肾不足、风湿痹阻导致的肢体疼痛。
临床应用:
- 风湿痹痛:刺五加配伍威灵仙、独活,可改善关节肿胀、屈伸不利,尤其对慢性腰腿痛效果显著,现代研究认为其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缓解关节疼痛。
- 跌打损伤:单用刺五加根茎泡酒外擦,或配伍乳香、没药,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促进局部瘀血消散。
- 虚劳性疼痛:因气血亏虚引起的胸胁隐痛、肢体酸痛,配伍黄芪、当归,可补气养血、通络止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或浸酒、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酒浸擦。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者慎用,避免与藜芦同服。
皂角刺
植物特征: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棘刺,呈圆锥状,长3-15cm,表面紫棕色或棕褐色,尖端锐利,基部常附有部分木质茎,质坚硬,不易折断。
性味归经:辛,温;归肝、胃经。
止痛功效:消肿排脓、活血通乳、祛风止痛,其刺性锐利,善“攻坚破结”,对痈肿疮毒、乳痈及瘀血阻滞疼痛效果显著。
临床应用:
- 痈肿疮毒疼痛:配伍金银花、蒲公英、穿山甲,可增强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用于乳痈、痈疽初起红肿热痛。
- 风湿痹痛:与羌活、防风、威灵仙同用,可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缓解关节冷痛、游走性疼痛。
- 跌打瘀痛:研末调敷患处,或配伍三七、土鳖虫,促进瘀血消散,缓解局部刺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醋研涂患处。
注意事项:孕妇及痈疽已溃者禁用,避免过量使用以免损伤正气。
两面针
植物特征:芸香科植物两面针的干燥根或茎,茎枝圆柱形,有皮刺,刺常生于叶轴下两侧,对生或互生,长1-8mm,老茎刺多脱落,断面黄色,味极苦。
性味归经:辛、苦,平;有小毒;归肝、胃经。
止痛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通络,其茎部皮刺可增强行窜之力,对气滞血瘀、风湿痹痛及多种神经性疼痛效果显著。
临床应用:
- 跌打损伤疼痛:配伍续断、骨碎补、自然铜,可促进骨折愈合,缓解局部瘀血疼痛,常用于外伤后肿痛。
- 风湿关节痛:与威灵仙、鸡血藤、桑寄生同用,可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改善关节僵硬、疼痛。
- 胃脘疼痛:对气滞血瘀型胃痛(如慢性胃炎、胃溃疡),配伍香附、元胡、川楝子,可理气活血、缓急止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研粉吞服,每次1-3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项:本品有小毒,不宜过量久服,孕妇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钩藤
植物特征:茜草科植物钩藤的干燥带钩茎枝,茎枝圆柱形,表面红棕色或紫红色,具细纵纹,钩下托叶处呈2裂,钩弯曲,扁平,顶端尖,质硬,断面黄白色。
性味归经:甘、凉;归肝、心包经。
止痛功效:平肝息风、清热平肝,其钩状茎枝可“平肝阳、息肝风”,对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引起的头痛、眩晕效果显著,兼有通络止痛之效。
临床应用:
- 肝阳上亢头痛:配伍天麻、石决明、夏枯草,可平抑肝阳、缓解偏头痛、高血压头痛,尤其适用于头痛伴眩晕、面红目赤者。
- 小儿惊风抽搐疼痛:与蝉蜕、僵蚕、全蝎同用,可息风止痉,缓解因高热惊厥导致的肢体抽搐疼痛。
- 风热痹痛:配伍忍冬藤、桑枝、络石藤,可疏风清热、通络止痛,缓解关节红肿热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2g(不宜久煎,后下)。
注意事项:虚寒者慎用,无风热及实热者禁用。
蒺藜
植物特征:蒺藜科植物蒺藜的干燥成熟果实,茎枝常具纵棱,密被灰白色柔毛,果实由5个分离果瓣组成,呈放射状排列,每个果瓣具长短棘刺各1对,故称“蒺藜”,质坚硬。
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肝、肺经。
止痛功效:平肝疏肝、祛风明目、散瘀止痛,其果实棘刺可“破血行滞”,对肝气郁滞、瘀血阻滞引起的胸胁疼痛、头痛效果显著。
临床应用:
- 肝气郁滞胁痛:配伍柴胡、香附、川芎,可疏肝理气、缓解胸胁胀痛,常用于情绪不畅诱发的肋间神经痛。
- 风热头痛:与菊花、薄荷、蔓荆子同用,可疏风清热、缓解风热头痛,尤其适用于前额痛、目赤肿痛。
- 跌打瘀痛:研末黄酒调敷,或配伍当归、红花,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缓解局部刺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血虚气弱者及无瘀滞者禁用。
花椒(茎枝)
植物特征:芸香科植物花椒的干燥嫩枝,茎枝圆柱形,表面紫棕色或棕褐色,有皮刺,刺基部膨大,易脱落,断面黄白色,味麻而辣。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肾经。
止痛功效:温中止痛、杀虫止痒,其茎枝皮刺可增强温通之效,对寒邪凝滞引起的脘腹冷痛、寒湿痹痛效果显著。
临床应用:
- 脘腹冷痛:配伍干姜、高良姜、吴茱萸,可温中散寒、缓解胃寒疼痛,常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属寒者。
- 寒湿痹痛:与附子、肉桂、独活同用,可散寒除湿、温经止痛,缓解关节冷痛、遇寒加重。
- 蛀牙疼痛:花椒研粉塞蛀牙孔,或配伍细辛、荜茇,可麻醉止痛,缓解牙髓炎疼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含漱。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者禁用,孕妇慎用,避免过量食用导致口腔灼伤。
茎带刺止痛中草药关键信息汇总表
药名 | 茎刺特征 | 性味归经 | 止痛功效 | 主治病症 | 用法用量(内服) | 注意事项 |
---|---|---|---|---|---|---|
刺五加 | 细长直刺或略弯,老茎刺脱落 | 辛微苦,温;肝肾心 | 祛风湿、强筋骨、活血止痛 | 风湿痹痛、腰腿痛、跌打损伤 | 9-30g煎汤 | 阴虚火旺者慎用 |
皂角刺 | 圆锥状棘刺,紫棕色,坚硬 | 辛,温;肝胃 | 消肿排脓、祛风止痛 | 痈肿疮毒、乳痈、风湿痹痛 | 3-10g煎汤 | 孕妇、痈疽已溃者禁用 |
两面针 | 皮刺生于叶轴两侧,对生 | 辛苦,平;小毒;肝胃 |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 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胃痛 | 5-10g煎汤,研粉1-3g | 有小毒,久服伤正,孕妇禁用 |
钩藤 | 扁平弯曲钩,顶端尖 | 甘,凉;肝心包 | 平肝息风、通络止痛 | 肝阳头痛、小儿惊风、风热痹痛 | 3-12g煎汤(后下) | 虚寒者慎用 |
蒺藜 | 果瓣具长短棘刺,放射状 | 辛苦,微温;肝肺 | 平肝疏肝、散瘀止痛 | 肝郁胁痛、风热头痛、跌打瘀痛 | 6-10g煎汤 | 孕妇慎用 |
花椒枝 | 皮刺基部膨大,易脱落 | 辛,温;脾胃肾 | 温中止痛、散寒除湿 | 脘腹冷痛、寒湿痹痛、牙痛 | 3-6g煎汤 | 阴虚火旺者禁用 |
相关问答FAQs
Q1:茎带刺的中草药为什么能止痛?其止痛原理与中医理论有何关联?
A1:茎带刺的中草药止痛原理与中医“以形治形”“取象比类”理论相关,中医认为,刺状结构具有“通利”“破结”的特性,能刺激经络气血运行,缓解因气血瘀滞、寒湿痹阻导致的疼痛,刺五加的细刺可增强通络之效,改善风湿痹痛;皂角刺的硬刺能“攻坚破结”,消除痈肿疼痛,从现代药理看,这类草药多含生物碱、挥发油、黄酮类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改善微循环作用,如两面针中的两面针碱可抑制炎症介质释放,花椒中的花椒麻素可阻断神经痛觉传导,从而缓解疼痛。
Q2:使用茎带刺的止痛中草药时,需要注意哪些禁忌?
A2:使用茎带刺止痛中草药需根据药物性味及体质辨证,避免滥用:
- 体质禁忌:如刺五加、花椒性温,阴虚火旺(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者慎用;钩藤性凉,虚寒体质(畏寒肢冷、便溏)者忌用;两面针有小毒,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 病症禁忌:皂角刺孕妇禁用(活血通经);蒺藜血虚者忌用(破血耗血);痈疽已溃者禁用皂角刺(避免耗伤气血)。
- 配伍禁忌:部分药物需避免同服,如刺五加忌与藜芦同用(“十八反”);用量不宜过大,如两面针过量可能导致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及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以确保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