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山茱萸作为传统中医常用药材,其应用历史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具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之效,要准确识别山茱萸,需从其植物学特征、生长环境、药用部位及图片辨识要点等多方面了解,以下将详细展开介绍。
从植物学特征来看,山茱萸为山茱萸科山茱萸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植株高通常3-10米,树皮灰褐色,呈片状剥落,小枝圆柱形,无毛或疏被短柔毛,叶片对生,纸质,呈椭圆形或卵形,长5-12厘米,宽3-7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全缘,叶表疏生平贴毛,叶背被白色乳头状突起,叶脉羽状,侧脉5-8对,弧形上弯,春季开花,伞形花序生于小枝顶端,有花4-18朵,总花梗长0.5-2厘米,花小,黄色,花萼裂片4,宽三角形;花瓣4,卵形,长约4毫米,雄蕊4,与花瓣互生,子房下位,花柱圆柱形,秋季结果,核果椭圆形或长卵形,长8-10毫米,直径5-7毫米,成熟时呈红色至紫红色,表面光滑,果肉厚实,味酸涩;果核骨质,长椭圆形,长约6毫米,直径约4毫米,浅褐色,有不明显的肋纹。
在图片识别中,需重点关注山茱萸不同器官的典型特征,植株整体形态为小乔木,枝条细长,树皮有明显片状剥落;叶片对生,边缘全缘,叶背密布白色小点(乳头状突起),是区别于相似植物的重要特征;花为小型黄色伞形花序,春季开放,花量较大,形成球状花簇;果实为红色或紫红色核果,果肉饱满,果核长椭圆形,表面光滑,以下表格归纳了山茱萸各部位的图片识别要点,便于对照图片快速辨识:
部位 | 形态特征 | 图片识别要点 |
---|---|---|
植株 |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3-10米;树皮灰褐色,片状剥落;小枝圆柱形,无毛或疏被柔毛 | 整体形态为小乔木,树皮有明显片状剥落,枝条细长,幼枝可能有少量柔毛 |
叶 | 对生,纸质,椭圆形或卵形,长5-12cm,宽3-7cm,先端短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全缘,上面疏生平贴毛,下面被白色乳头状突起 | 叶片对生,边缘全缘,叶背有明显的白色小点(乳头状突起),叶脉羽状,清晰可见 |
花 | 伞形花序生于小枝顶端,有4-18朵花;花小,黄色,花萼裂片4,宽三角形;花瓣4,卵形 | 春季开花,花序呈伞状,花小而密集,黄色,花瓣4片,花萼4裂,整体呈球形花序 |
果实(药用) | 核果椭圆形或长卵形,长8-10mm,直径5-7mm,红色至紫红色;果肉厚,味酸涩 | 秋季成熟,果实鲜红或紫红,表面光滑,果肉厚实,果核长椭圆形,图片中需突出果肉饱满 |
山茱萸的生长环境对其品质有重要影响,多生于海拔400-1500米的林缘或小乔木林中,喜温暖湿润气候,耐阴,也耐寒,适宜在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生长,我国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山西、浙江、安徽、山东等地,其中河南伏牛山区、陕西秦岭山区为道地产区,所产山茱萸质优效佳,俗称“枣皮”,采收加工方面,山茱萸的药用部位为成熟果肉,通常于秋末冬初(10-11月)果实呈紫红色时采摘,采摘后除去果核,晒干或烘干,若遇阴雨天气,可用文火焙干,注意避免高温导致有效成分破坏,传统经验认为,果肉厚、色紫红、柔软、有酸气者为佳,果核、果柄等杂质需拣除干净。
作为传统常用中草药,山茱萸的功效应用历史悠久,其性味酸、涩,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之效,常用于治疗肝肾阴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阳痿遗精、遗尿尿频;亦可用于妇女崩漏带下、月经过多,以及大汗虚脱、内热消渴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茱萸主要含山茱萸苷、马钱苷、莫诺苷、皂苷、有机酸(苹果酸、酒石酸)、鞣质、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等,具有降血糖、增强免疫、抗氧化、抗炎、抗菌、调节心血管功能等作用,其提取物中的马钱苷可改善糖尿病肾病模型肾功能,山茱萸总苷对免疫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经典方剂如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组成),即以山茱萸为臣药,补益肝肾,固涩精气,是治疗肝肾阴虚的代表方剂。
尽管山茱萸药用价值显著,但在使用时需注意禁忌与规范,根据《中国药典》及传统用药经验,命门火炽、素有湿热、小便淋涩者不宜服用;外感发热或实热证者忌用,以免“闭门留寇”,用量一般为6-12g,煎汤内服,或入丸散剂,需注意,山茱萸药用部位为果肉,传统要求去核,因果核性味酸涩,服用后易致中满,且药效较果肉弱,故临床处方及调剂时需严格去核,山茱萸不宜与桔梗、玄参、大黄等药物同用,以免影响药效,具体配伍需遵医嘱。
相关问答FAQs
问:山茱萸的果肉和果核如何区分?
答:山茱萸的果肉和果核可通过外观、质地和味道区分,果肉为红色或紫红色的肉质部分,包裹在果核外,表面光滑,质地柔软,味酸涩;果核为骨质,长椭圆形,长约6毫米,直径约4毫米,浅褐色,表面有不明显的肋纹,质地坚硬,味淡,药用部位为果肉,需去核后使用,果核非药用,若混入会影响药效及口感。
问:山茱萸与吴茱萸有什么区别?
答:山茱萸与吴茱萸虽名称相似,但科属、形态、功效完全不同,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药用部位为成熟果肉,果实为红色或紫红色核果,果肉厚实,功效补益肝肾、收敛固涩;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药用部位为近成熟果实,果实为五角星形(蓇葖果),黄绿色或橙绿色,表面有粗大腺点,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两者不可混用,需根据临床需求准确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