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白舌花草,又名白花舌唇兰、白舌草,为兰科舌唇兰属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多生长于山坡林下、草甸及溪边潮湿处,其全草可入药,性凉,味甘、微苦,归肺、肝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止痛等功效,在民间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咳血、外伤出血及疮疡肿毒等症,是一味应用历史悠久且疗效确切的中草药。
植物学特征
白舌花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60cm,具肉质根茎,茎直立,圆柱形,上部有分枝,基部具数片鞘状叶,叶互生,叶片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2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边缘具细锯齿,叶面深绿色,叶背淡绿色,叶脉明显,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多数,白色或淡黄白色,呈唇形,花瓣5枚,上方花瓣较大,呈卵形,下方花瓣合生成囊状,距细长弯曲;花期6-8月,果期9-10月,蒴果长椭圆形,内含多数细小种子。
以下为白舌花草主要植物学特征简表:
特征部位 | 描述 |
---|---|
科属 | 兰科舌唇兰属(Platanthera) |
株高 | 30-60cm |
茎 | 直立,圆柱形,上部有分枝,基部具鞘状叶 |
叶 | 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细锯齿,叶面深绿,叶背淡绿 |
花 | 总状花序,白色或淡黄白色,唇形,花瓣5枚,下方花瓣合生成囊状,距细长弯曲 |
花期 | 6-8月 |
果期 | 9-10月 |
生长环境 | 山坡林下、草甸、溪边潮湿处 |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性味归经
白舌花草性凉,味甘、微苦,归肺、肝经,其性寒凉,能清热泻火;味甘苦,既可解毒消肿,又能凉血止血,入肺经以清肺热、利咽喉,入肝经以凉肝血、止出血。
功效主治
- 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口干舌燥等,常与金银花、连翘、薄荷等配伍,以增强清热解毒之效;亦可用于疮疡肿毒、乳痈等热毒证,可单用鲜品捣烂外敷,或配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内服外用。
- 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出血证,如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及外伤出血等,治咳血、吐血,常与白茅根、侧柏叶、仙鹤草等同用,以增强凉血止血之功;治外伤出血,可用鲜品捣烂外敷,或研末撒于患处,收敛止血效果显著。
- 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及风湿痹痛等,治跌打损伤,可配当归、赤芍、乳香等活血化瘀药,内服外用均可;治风湿痹痛,常与威灵仙、秦艽、独活等祛风除湿药同用,以缓解关节疼痛。
临床应用
内服应用
- 感冒发热:白舌花草15g,金银花10g,连翘10g,薄荷6g(后下),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适用于风热感冒,症见发热重、微恶风、咽喉红肿疼痛。
- 咽喉肿痛:白舌花草12g,射干9g,马勃6g,桔梗6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声音嘶哑。
- 咳血:白舌花草15g,白茅根20g,侧柏叶12g,仙鹤草15g,阿胶9g(烊化),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肺热咳血,症见咳嗽、痰中带血、口干咽燥。
外用应用
- 外伤出血:取鲜白舌花草适量,洗净捣烂,外敷于出血处,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具有收敛止血、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 疮疡肿毒:鲜白舌花草3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15g,捣烂外敷,每日换药1次;或取干品研末,用麻油调敷患处,适用于疮疡红肿热痛、未溃破者。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舌花草主要含有以下化学成分:
- 黄酮类化合物:如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作用;
- 生物碱:如白舌草碱,具有解热、镇痛、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 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柠檬烯、芳樟醇等,具有抗菌、消炎作用;
- 多糖类: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等活性。
以下为白舌花草主要化学成分及作用简表:
化学成分类型 | 代表成分 | 主要作用 |
---|---|---|
黄酮类 | 槲皮素、山奈酚 | 抗氧化、抗炎、抗菌 |
生物碱 | 白舌草碱 | 解热、镇痛、免疫调节 |
挥发油 | 柠檬烯、芳樟醇 | 抗菌、消炎 |
多糖类 | 白舌草多糖 | 免疫调节、抗肿瘤 |
药理作用
- 抗炎作用:白舌花草中的黄酮类成分能抑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急性炎症(如肿胀、疼痛)有显著抑制作用。
- 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常见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较强,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
- 止血作用:能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强毛细血管的收缩功能,从而达到止血效果,对内脏出血和外伤出血均有效。
- 抗氧化作用:黄酮类化合物能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脂质过氧化,保护细胞膜免受氧化损伤,延缓衰老。
使用注意
- 禁忌人群:白舌花草性凉,脾胃虚寒者慎用,症见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畏寒肢冷等;孕妇禁用,以免引起流产;过敏体质者应慎用,使用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
- 用量用法:内服常用量为9-15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研末撒布,不宜长期大量服用,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腹泻等轻微胃肠道反应,停药后可自行缓解。
相关问答FAQs
Q1:白舌花草与金银花均能清热解毒,两者功效有何区别?
A:白舌花草与金银花均性凉,能清热解毒,但两者功效侧重点不同,白舌花草除清热解毒外,还长于凉血止血,尤其适用于血热出血证(如咳血、吐血),同时可外用治疗外伤出血;而金银花清热解毒之力较强,且能疏散风热,常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及疮痈肿毒,但无止血作用,白舌花草归肺、肝经,偏于清肺热、凉肝血;金银花归肺、心、胃经,偏于清肺热、解心胃热毒。
Q2:白舌花草可以长期服用吗?长期服用会有哪些副作用?
A:白舌花草不宜长期服用,其性凉,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出现腹痛、腹泻、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长期服用可能引起肝肾功能负担,尤其是肝肾功能不全者更应慎用,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辨证使用,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2周,症状缓解后即应停药或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