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艽,又名秦艽、西大艽、左扭根,为龙胆科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或小秦艽的干燥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祛风湿药,主产于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地,以根条粗壮、色棕黄、味苦辛者为佳,其性微寒,味辛、苦,归胃、肝、胆经,具有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湿退黄之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中风手足不遂、骨蒸潮热、湿热黄疸等症。
从原植物形态看,大艽为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圆柱形,扭旋或略弯曲,黄棕色或棕褐色,基生叶多丛生,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全缘,主脉5条;茎生叶对生,较小,花多数,聚集成轮伞花序,花冠筒状,蓝紫色或紫红色,蒴果椭圆形,种子褐色,药材性状因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而略有差异,商品大艽按形态可分为“秦艽”(根呈类圆柱形,单一或稍分歧,表面纵皱纹明显,断面皮部黄白色或黄色,木部黄色)和“麻花艽”(根呈扭曲交错状,成把状或团块状,俗称“蟠龙艽”),均以条粗、质实、色棕黄、味苦辛者为佳,品质上,一般认为甘肃、四川产者质优,称为“西秦艽”,云南产者称“云秦艽”,品质稍次。
在性味归经与功效方面,大艽辛、苦,微寒,入肝、胆、胃经,其辛能行散,苦可燥湿,性寒能清,故既能祛风湿、舒筋络,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尤宜于热痹;又能清虚热、除骨蒸,治阴虚内热、骨蒸潮热;兼能利湿退黄,治湿热黄疸,配伍应用时,若治风湿痹痛,常与独活、桑寄生、威灵仙等同用,如独活寄生汤;治中风手足不遂,可配天麻、牛膝、桑枝等;治骨蒸潮热,常配青蒿、鳖甲、知母等,如秦艽鳖甲散;治湿热黄疸,可配茵陈、栀子、黄柏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艽主要含秦艽碱甲、秦艽碱乙、龙胆苦苷、秦艽苷等成分,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保肝、抗过敏、升高血糖等作用,其抗炎作用显著,对多种炎症模型均有抑制作用,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保肝作用可促进肝细胞修复,降低转氨酶,对化学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尚有一定的镇静、降压和利尿功效,临床现代应用中,大艽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肩周炎、痛风性关节炎等风湿免疫性疾病,也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肺结核潮热等,外用可治皮肤湿热瘙痒。
使用大艽时需注意,因其性微寒,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阴虚血亏者不宜单用;长期服用可能引起腹泻等不良反应,故不宜久服;孕妇及过敏体质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相关问答FAQs
Q1:大艽与普通秦艽有何区别?
A1:大艽是秦艽的别称,二者为同一药材,无本质区别,秦艽按产地和加工形态可分为“西秦艽”(主产甘肃、四川,根条粗壮)、“云秦艽”(主产云南,品质稍次)等,而“大艽”是对秦艽药材的统称,尤其指根条粗大、品质优者,市场上也有按形态区分的“秦艽”(根较直)和“麻花艽”(根扭曲成团),均属于大艽的范畴。
Q2:大艽治疗风湿痹痛时,如何判断是否适用?
A2:大艽性寒,味辛苦,适用于风湿痹痛中“热痹”证,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遇热加重、得凉稍减、口渴、舌红苔黄等,若属“寒痹”(关节冷痛、遇寒加重、得热则舒、舌淡苔白),则需配伍温经散寒药(如附子、肉桂)同用,或改用性温的祛风湿药(如威灵仙、独活),避免单用大艽加重寒象,具体用药需中医辨证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