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钱子为马钱科植物马钱或云南马钱的干燥成熟种子,是临床常用的有毒中药,具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之效,因毒性剧烈,其药材形态鉴别与炮制规范尤为重要,药材图作为直观的鉴定工具,能清晰展示马钱子的性状特征、炮制变化及真伪鉴别要点,对中药材质量控制、临床用药安全及教学科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钱子药材来源与分布
马钱子首载于《本草纲目》,原名“番木鳖”,原产于印度、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我国云南、广西、广东等地有引种栽培,云南马钱(Strychnos pierriana A.W. Hill)的种子较马钱(Strychnos nux-vomica L.)略大,表面颜色稍深,两者在《中国药典》中均作马钱子入药,习称“马钱子”与“云南马钱子”。
马钱子生药材性状特征(结合药材图描述)
马钱子药材呈扁圆形纽扣状,常一面隆起、一面稍凹下,直径2-4cm,厚3-6mm,表面灰黄色或灰绿色,密被灰棕色绢光样毛茸,质坚硬,不易破碎,从药材图可见,种子边缘有隆起的珠孔(1枚),中央有明显种脐,呈圆形突起,色稍浅;侧面观种脐与珠孔之间有一条隆起的棱线,打破后,断面淡黄白色,角质样,胚乳肥厚,子叶2片,菲薄,叶脉呈放射状排列(药材断面图清晰可见此特征),气微,味极苦,有强烈的麻舌感。
云南马钱子与马钱子性状相似,但体积较大,直径可达5cm,表面灰褐色,种脐凸起更明显,断面颜色较深,是其区别要点(药材图中可通过大小、颜色初步区分)。
马钱子炮制品性状与药材图对比
生马钱子毒性剧烈,主要含士的宁(番木鳖碱)和马钱子碱,内服需经炮制减毒,临床常用炮制方法为砂烫法,炮制后称“制马钱子”,从生品与炮制品药材图对比可见:
- 生品:表面灰黄绿色,毛茸密布,质地坚硬,断面角质样,味极苦麻。
- 制马钱子:砂烫后表面鼓起,呈深棕色或棕褐色,毛茸脱落,质地变脆,易碎成颗粒,断面棕黄色,无臭,味苦微有麻舌感(毒性成分士的宁含量较生品降低10%-30%)。
另有油炸制、甘草制等方法,其性状变化与砂烫类似,但颜色深浅略有差异,药材图可通过色泽、质地变化直观展示炮制效果。
马钱子及其伪品药材图鉴别要点
市场上偶见以马钱子科其他植物种子伪充马钱子,需通过药材图特征鉴别,常见伪品与马钱子性状对比见下表:
项目 | 马钱子(正品) | 长籽马钱子(伪品) | 云南马钱子(正品) |
---|---|---|---|
形状 | 扁圆形纽扣状,一面隆起一面凹 | 扁圆形,边缘较薄,中央微凹 | 扁圆形,较马钱子略大 |
表面颜色 | 灰黄或灰绿色,密被灰棕色绢毛 | 灰褐色,毛茸稀疏或脱落 | 灰褐色,毛茸密 |
种脐特征 | 中央圆形突起,色浅 | 种脐不明显,呈小点状 | 中央圆形突起,色深,较正品大 |
断面 | 淡黄白色,胚乳角质,子叶叶脉放射状 | 淡黄色,胚粉性,子叶叶脉不清晰 | 棕黄色,胚乳角质,子叶叶脉明显 |
气味 | 气微,味极苦,强烈麻舌 | 气微,味苦,麻舌感弱 | 气微,味极苦,麻舌感强 |
通过药材图对比,正品马钱子“纽扣状”外形、密被绢毛、种脐凸起及放射状叶脉等特征可与其他伪品区分,避免误用中毒。
马钱子药材图的应用价值
- 药材鉴定与质量控制:药典规定马钱子需符合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别要求,药材图可作为快速鉴别的直观依据,尤其对基层药材收购、药房调剂时真伪初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教学与科研:中药教学中,药材图可帮助学生掌握马钱子生品与炮制品的性状差异;科研中,通过显微特征图(种皮石细胞、胚乳细胞等)结合成分分析,为炮制工艺优化、毒性机制研究提供形态学基础。
- 临床用药安全:马钱子中毒多因误用或过量服用,药材图可提示其“极苦、强烈麻舌”的特征,提醒患者及医师注意炮制规范与用量控制,避免中毒事故。
马钱子使用注意事项
马钱子性寒,味苦,有大毒,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炮制品每日0.3-0.6g,入丸散),不宜生用、久服;孕妇、儿童及体弱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中毒症状表现为初期头晕、头痛、烦躁不安,进而肌肉强直、角弓反张,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死亡,需立即就医抢救。
相关问答FAQs
Q1:马钱子药材图中如何区分生品与炮制品?
A1:通过药材图对比,生品马钱子表面呈灰黄绿色,密布灰棕色绢毛,质地坚硬,断面淡黄白色;炮制后(砂烫)表面鼓起呈深棕色,毛茸脱落,质地变脆易碎,断面棕黄色,无臭味,生品味极苦麻舌感强烈,炮制品麻舌感减弱,颜色和质地变化是鉴别的关键图示特征。
Q2:马钱子中毒后有哪些解救方法?
A2:马钱子中毒后应立即停药并催吐、洗胃(可用1:2000高锰酸钾溶液),促进毒物排出;同时给予镇静剂(如地西泮)控制肌肉痉挛,维持呼吸功能,必要时吸氧、气管插管;静脉补液加速代谢,纠正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使用士的宁拮抗剂(如戊巴比妥钠),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