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咽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以咽部异物感、干燥、灼热、微痛或痒感为主要表现,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中医学中属“喉痹”范畴,认为其发病多与外邪反复侵袭、脏腑功能失调、痰瘀互结相关,治疗以整体辨证论治为核心,结合中药内服、针灸、食疗等多种手段,旨在调和脏腑、祛邪通络,改善咽部症状,减少复发。
慢性咽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慢性咽炎的发生发展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外感六淫(风、寒、热、湿等)之邪,若失治或治不彻底,邪毒滞留于咽喉,或过食辛辣肥甘、烟酒过度,致肺胃积热;或思虑过度、劳倦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结咽喉;或久病耗伤肺阴,或年老肾亏,虚火上炎,熏灼咽喉;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逆乱,津液失布,痰气交阻于咽喉,病机关键在于“虚”(肺、脾、肾阴虚)、“火”(虚火、实火)、“痰”(痰湿、痰瘀),三者常相互影响,导致咽部黏膜失于濡养,气血运行不畅,久则形成慢性病理改变。
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
慢性咽炎的辨证需结合症状、舌象、脉象等,临床常见以下证型,治疗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原则,分证论治如下:
(一)肺肾阴虚证
主要症状:咽部干燥、灼热,微痛不适,夜间尤甚,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伴手足心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肺肾,降火利咽。
代表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百合、生地、熟地、玄参、麦冬、白芍、桔梗、甘草、贝母、当归),若咽干甚者加北沙参、玉竹;咳嗽明显者加桑白皮、枇杷叶。
针灸取穴:太溪(补肾阴)、照海(通阴跷脉,利咽)、列缺(肺经络穴,宣肺利咽)、三阴交(健脾滋阴)。
(二)脾虚痰凝证
主要症状:咽部异物感明显,如痰黏、梗阻,咳之不出,咽中痰多,伴倦怠乏力、腹胀、食欲不振,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法:健脾化痰,散结利咽。
代表方药:参苓白术散合二陈汤加减(党参、茯苓、白术、陈皮、半夏、甘草、桔梗、砂仁),若痰多黏稠者加浙贝母、瓜蒌;咽部异物感甚者加枳壳、厚朴。
针灸取穴:足三里(健脾益气)、丰隆(化痰湿)、天突(理气化痰、利咽)、中脘(健运脾胃)。
(三)肝郁气滞证
主要症状:咽部异物感,情绪抑郁或烦躁时加重,伴胸闷、喜太息,胁肋胀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利咽。
代表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薄荷、甘草、生姜),若咽部异物感明显者加香附、郁金;失眠多梦者加合欢皮、酸枣仁。
针灸取穴:太冲(疏肝解郁)、内关(宽胸理气)、合谷(行气活血)、廉泉(利咽开音)。
(四)肺胃热盛证(多见于急性发作或证型转化)
主要症状:咽部红肿疼痛,吞咽时加剧,痰黄黏稠,伴发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泻肺胃,解毒利咽。
代表方药:清咽利膈汤加减(黄芩、黄连、桔梗、甘草、薄荷、牛蒡子、玄参、生大黄、连翘),若发热甚者加石膏、金银花;咳嗽痰多者加瓜蒌皮、前胡。
(五)痰瘀互结证
主要症状:咽部异物感、刺痛,咽黏膜肥厚或淋巴滤泡增生,舌暗有瘀斑、苔白腻,脉涩。
治法:化痰散结,活血化瘀。
代表方药:会厌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生地、桔梗、甘草、玄参、柴胡、枳壳),若咽部黏膜肥厚明显者加浙贝母、牡蛎;瘀血甚者加丹参、川芎。
为便于临床参考,现将上述证型核心信息归纳如下:
证型 | 主要症状特点 | 治法 | 代表方药 | 针灸主穴 |
---|---|---|---|---|
肺肾阴虚 | 咽干灼热、夜间甚,伴盗汗腰酸 | 滋养肺肾,降火利咽 | 百合固金汤加减 | 太溪、照海、列缺 |
脾虚痰凝 | 咽异物感、痰多,伴倦怠腹胀 | 健脾化痰,散结利咽 | 参苓白术散合二陈汤 | 足三里、丰隆、天突 |
肝郁气滞 | 咽异物感与情绪相关,伴胸闷胁痛 | 疏肝解郁,行气利咽 | 逍遥散加减 | 太冲、内关、合谷 |
肺胃热盛 | 咽红肿痛、痰黄,伴发热便秘 | 清泻肺胃,解毒利咽 | 清咽利膈汤加减 | 尺泽、合谷、曲池 |
痰瘀互结 | 咽刺痛、黏膜肥厚,舌暗有瘀斑 | 化痰散结,活血化瘀 | 会厌逐瘀汤加减 | 血海、膈俞、廉泉 |
中医特色外治法
除中药内服外,慢性咽炎常结合外治法以增强疗效:
- 针灸疗法:主穴取廉泉、天突、合谷,配穴根据证型选取(如肺肾阴虚加太溪、照海;脾虚痰凝加足三里、丰隆),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 穴位贴敷:将中药(如吴茱萸、细辛、冰片等研末,用蜂蜜调糊)贴敷于涌泉、神阙等穴位,通过经络传导引火归元,适用于虚火上炎型。
- 含漱与吹药:用金银花、薄荷、甘草等煎水含漱,清洁咽部;或用冰硼散、锡类散等吹于咽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适用于咽部红肿者。
- 推拿按摩:按揉人迎、水突、风池等穴位,每次5-10分钟,每日1次,可改善咽部血液循环,缓解异物感。
调护与预防
慢性咽炎的复发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调护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 饮食调摄:忌辛辣刺激(辣椒、花椒)、油炸烧烤、过甜过咸食物,戒烟限酒;多食滋阴润燥之品,如梨、百合、银耳、蜂蜜、枇杷等,可煮“百合雪梨粥”(百合、雪梨、大米、冰糖)或“沙参麦冬粥”(沙参、麦冬、大米、冰糖)调理。
- 生活起居:避免过度用嗓,少说话,多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湿润(使用加湿器,湿度50%-60%);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避免粉尘、刺激性气体(如油烟、化学气体)环境。
- 情志调节:肝郁气滞型患者需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可通过听音乐、散步、冥想等方式调节情绪。
- 适度锻炼:选择太极、八段锦等温和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耗气伤阴。
相关问答FAQs
Q1:慢性咽炎中医治疗需要多久才能见效?
A:慢性咽炎病程较长,中医治疗见效时间因证型、病程及个体差异而异,一般而言,轻证(如单纯肺肾阴虚、脾虚痰凝)在规范用药和生活调护下,2-4周可缓解症状;重证(如痰瘀互结、久治不愈)需1-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建议坚持治疗,同时配合调护,症状缓解后继续巩固治疗1-2个月以减少复发。
Q2:慢性咽炎能通过中医根治吗?
A:中医治疗慢性咽炎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调和脏腑、祛除病根,可有效控制症状、减少复发,但“根治”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若能坚持规范治疗(中药内服+外治)、严格调护(饮食、作息、情志),并积极去除诱因(如戒烟酒、避免过度用嗓),多数患者可实现长期缓解甚至“临床治愈”(症状消失,咽部黏膜恢复正常),但若病因持续存在(如长期接触刺激物)或体质虚弱,则可能反复发作,需长期调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