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股蓝为葫芦科绞股蓝属植物绞股蓝的干燥全草,是我国传统药用植物,主要活性成分为绞股蓝皂苷,具有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毒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绞股蓝还具有降血脂、降血糖、抗疲劳、抗氧化等多种作用,市场需求逐年增加,药材加工是保证绞股蓝质量的关键环节,从采收至成品需经过一系列规范化处理,每个步骤均直接影响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外观性状及临床疗效。
采收技术
采收是绞股蓝药材加工的第一步,适宜的采收时间和方法对保证药材质量至关重要,绞股蓝的采收部位包括全草(茎、叶)、根及地下茎,不同部位的采收时间和标准存在差异。
采收时间
- 全草:以叶片为主要药用部位时,宜在开花前(7-8月)采收,此时植株处于营养生长旺盛期,叶片肥厚,绞股蓝皂苷含量最高(研究表明,开花前全草皂苷含量可达干重的1.2%-2.5%);若以茎秆入药,可适当延迟至开花初期(9月),此时茎秆木质化程度适中,有效成分仍保持较高水平。
- 根及地下茎:通常在秋冬季节(10-11月)地上部分枯萎后采收,此时地下茎养分积累充足,有效成分含量较高,且便于挖掘。
采收方法
- 全草采收:选择晴朗天气,用镰刀或剪刀将地上部分齐地面割取,避免拔起导致根部损伤,采收后应立即剔除杂质(如杂草、石块),避免泥沙污染。
- 根及地下茎采收:使用铁锹或深松铲从植株基部开挖,挖取深度约20-30cm(根据根系分布深度调整),尽量保持根茎完整,避免断裂,挖取后抖去附土,切除地上残茎。
注意事项:采收过程中需避免雨天或露水未干时进行,以免药材含水量过高导致后续干燥困难;同时应分批采收,优先采收生长密集、长势良好的地块,保证药材质量均一。
净选与清洗
净选与清洗是去除杂质、保证药材纯净度的重要步骤,直接影响药材的外观和安全性。
净选
采收后的绞股蓝需进行初步分选,剔除非药用部位(如枯黄叶片、老茎、须根)及杂质(如泥土、石子、杂草),操作时可通过人工挑选与机械筛选结合:人工挑选用于去除大杂质及霉变部分;机械筛选采用振动筛(孔径0.5-1cm),可分离细小泥沙及碎屑,净选后的绞股蓝应符合《中国药典》要求,含杂质不得超过2%。
清洗
清洗目的是去除表面附着的泥沙、农药残留及微生物,绞股蓝叶片较嫩,清洗时需轻柔操作,避免揉搓损伤组织,常用方法包括:
- 漂洗法:将绞股蓝放入流动清水中,反复漂洗3-5次,直至水变清澈;
- 喷淋法:采用清洗机喷淋(水压0.2-0.3MPa),适合规模化加工,效率高且损伤小;
- 超声清洗:用40-50℃温水超声清洗10-15分钟,可去除表面残留农药,但需控制时间避免有效成分流失。
清洗后需沥干表面水分,立即进入下一步处理,防止堆积发热导致霉变。
切制
切制目的是便于干燥、粉碎及有效成分提取,根据药用需求将绞股蓝切成不同规格。
软化处理
清洗后的绞股蓝含水量较高(约70%-80%),直接切制易粘连刀具,需进行软化,常用方法有:
- 喷水润湿:用少量清水均匀喷洒药材,拌匀后闷润30-60分钟,至叶片微软、茎秆稍韧;
- 蒸汽软化:用蒸汽处理3-5分钟(温度70-80℃),适用于茎秆较老的绞股蓝,可加速软化过程。
切制规格与方法
根据《中国药典》及临床需求,绞股蓝常切制为段状、丝状或全叶:
- 段状:将软化后的绞股蓝切成0.5-1cm小段,采用切药机(转速500-800r/min),操作时需均匀喂料,避免过载导致切段不均;
- 丝状:用于泡茶或提取时,可将叶片切丝(宽2-3mm),茎秆切薄片(厚1-2mm);
- 全叶保留:若以药用全草入药,可保留叶片完整,仅去除老茎后直接干燥。
切制过程中需检查刀具锋利度,避免挤压导致药材变色或有效成分氧化;切好的段丝应立即摊开,防止堆积发热。
干燥
干燥是绞股蓝加工的核心环节,目的是降低含水量至安全范围(≤12%),防止霉变、虫蛀,并保留有效成分,干燥方法需根据设备条件、药材规格及气候选择,常用方法如下:
干燥方法 | 温度(℃) | 时间(h) | 优点 | 缺点 | 适用场景 |
---|---|---|---|---|---|
自然晒干 | 25-35 | 48-72 | 成本低、操作简单 | 受天气影响大、易染尘、皂苷流失约5%-8% | 小规模、晴天地区 |
阴干 | 15-25 | 72-96 | 保留色泽好、有效成分损失少 | 干燥慢、易发霉 | 高温多雨地区 |
热风干燥 | 50-60 | 6-12 | 效率高、可控性强 | 温度过高易焦化(>60℃皂苷损失>15%) | 规模化加工 |
真空干燥 | 40-50 | 3-5 | 低温干燥、有效成分保留率高 | 设备成本高、处理量小 | 高端药材加工 |
微波干燥 | 50-70 | 1-2 | 速度快、杀菌效果强 | 局部过热易焦糊 | 急需加工的鲜药材 |
干燥注意事项:
- 温度控制:热风干燥时温度不宜超过60℃,避免绞股蓝皂苷等热敏性成分分解;
- 翻动频率:每2-3小时翻动一次,使干燥均匀,防止底层结块;
- 终点判断:用手折断茎秆,断面无硬芯、叶片易碎即达干燥标准(含水量≤12%)。
炮制
绞股蓝的炮制方法相对简单,以净制、切制为主,部分临床需求下可进行炒制或蜜制,以增强药性或改善口感。
净制与切制:即前述“净选、清洗、切制”流程,是炮制的基础步骤,目的是得到符合药典规格的药材。
炒制:取干燥绞股蓝段,用文火(100-120℃)炒至微黄,有焦香气,炒制可降低绞股蓝的寒凉之性,增强健脾和胃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患者,操作时需控制火力,避免炒焦(焦糊部分会影响药效及安全性)。
蜜制:取炼蜜(每100kg绞股蓝用10-15kg)用开水稀释后,均匀喷洒于药材中,拌匀后闷润30分钟,再用文火炒至不粘手,蜜制可润肺止咳,适用于肺燥咳嗽症状,同时改善药材苦味,便于服用。
包装与储存
干燥、炮制后的绞股蓝需及时包装储存,防止受潮、虫蛀及有效成分流失。
包装
- 材料选择:采用食品级复合膜袋(聚乙烯/铝箔/聚乙烯),具有防潮、避光、阻氧作用;小包装(50g/袋、100g/袋)便于临床及家庭使用,大包装(5kg/袋、10kg/袋)适合储存。
- 标识要求:包装需标注品名、产地、加工日期、批号、规格、生产单位及质量标准(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
储存
- 环境条件:储存库房应阴凉、干燥、通风(温度≤25℃,相对湿度≤60%),避免阳光直射;
- 堆放要求:药材堆离地面≥30cm,离墙≥20cm,堆高不超过1.5m,便于通风检查;
- 管理措施:定期(每月)检查库房温湿度及药材状况,发现霉变、虫蛀及时处理;储存期一般不超过2年,超过期限需重新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相关问答FAQs
Q1:绞股蓝药材加工中如何有效避免绞股蓝皂苷流失?
A:绞股蓝皂苷是绞股蓝的主要活性成分,对热、光、氧敏感,加工中需注意:①干燥时控制温度≤60℃,优先选择真空干燥、微波干燥等低温方式;②避免长时间暴晒,自然晒干时需摊薄并及时收存;③清洗、切制等工序尽量缩短操作时间,减少与空气接触;④储存时采用避光包装,降低储存温度,延缓皂苷氧化。
Q2:绞股蓝干燥后如何判断是否达标?储存过程中受潮了怎么处理?
A:干燥达标判断:用手搓揉叶片,易碎成粉末;折断茎秆,断面无硬芯、色泽均匀(绿色或黄绿色);水分测定仪检测含水量≤12%(药典标准),若储存过程中受潮,可采取以下措施:①轻微受潮(含水量12%-15%):摊开于阴凉通风处自然回干,或用40-50℃热风低温烘干;②中度受潮(含水量15%-20%):需重新烘干,温度控制在50℃以下,避免高温破坏成分;③严重受潮或霉变:已产生霉味、斑点者,不可药用,需废弃处理,以防有害物质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