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这座位于安徽西北部的古城,因中药材种植、贸易历史悠久而被誉为“中华药都”,其药材文化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华佗在亳州行医采药,留下“五禽戏”等医学遗产,为当地药材发展奠定深厚基础,作为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和生产基地,亳州药材以“道地性”著称,这里的土壤、气候条件独特,加之千年种植经验的积累,孕育出众多品质卓越的代表性药材,它们不仅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亳州作为“药都”的鲜活名片。
亳州药材的代表品种众多,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合称“亳州四大药”,此外还有白芷、牡丹皮、桔梗等特色药材,各具独特的形态、功效与文化内涵。
亳芍,即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是亳州最具代表性的道地药材之一,亳芍根呈圆柱形,表面类白色或浅棕红色,质地坚实,断面平坦,粉性足,气微香,味微苦酸,其性微寒,味苦酸,归肝、脾经,具有养血调经、柔肝止痛、敛阴止汗之效,常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肝脾不和等症,亳芍的种植历史逾千年,因亳州地处黄淮平原,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加之传统采用“亳芍老桩芽繁殖”技术,所产药材有效成分含量高,药效卓著,自古便是“芍药之乡”的核心产物,《本草纲目》中记载“芍药,犹绰约也,美好貌,此花容绰约,故以为名”,而亳芍因品质上乘,被列为“四大怀药”之外的重要道地药材,至今仍是中医处方中的常用药。
亳菊,是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与杭白菊、贡菊、滁菊并称“四大名菊”,但亳菊因产于亳州而得名,其性微寒,味甘、苦,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效,常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等症,亳菊的特点是花朵较大,呈类球形或扁球形,黄白色或棕黄色,气清香,味甘、微苦,亳州种植菊花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因当地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加之采用“篱笆菊”传统种植方式(以篱笆支撑,通风透光),使亳菊挥发油含量高,疏散风热之力更强,清代《凤阳县志》记载:“亳州菊,花瓣如丝,气味清香,入药最佳”,如今亳菊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饮片更是畅销国内外。
亳桑皮,即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根皮,性寒,味甘,归肺经,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之效,常用于肺热喘咳、水肿胀满、尿少、面目肌肤浮肿等症,亳桑皮的特点是根皮呈扭曲的卷筒状或槽状,外表面白色或黄白色,平坦或略粗糙,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质柔韧,纤维性强,易纵向撕裂,气微,味微甘,亳州因桑树种植广泛,桑皮资源丰富,加之当地药农归纳出“桑皮秋采、去粗留细”的加工技艺,使亳桑皮有效成分(如桑皮素、桑皮根素)含量高,泻肺平喘之力显著,是中医治疗肺热咳喘的要药,亳州中药材市场中的亳桑皮交易量常年位居全国前列。
亳花粉,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干燥根,又称“天花粉”,性微寒,味甘、微苦,归肺、胃经,具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之效,常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等症,亳花粉呈不规则圆柱形、纺锤形或瓣块状,表面黄白色或棕黄色,质坚实,断面白色或浅黄色,富粉性,味微苦,亳州种植栝楼的历史悠久,因当地沙壤土适宜栝楼生长,且采用“栝楼-大豆间作”的传统种植模式,既保持土壤肥力,又提高药材产量,所产亳花粉粉性足、味纯正,有效成分(天花粉蛋白、栝楼根多糖)含量高,是中医清热生津的经典用药,亳州也因此被称为“天花粉之乡”。
除“四大药”外,亳州的白芷、牡丹皮、桔梗等药材也极具代表性,白芷为伞形科植物白芷的干燥根,亳白芷根圆锥形,表面灰棕色,质坚硬,断面白色或灰白色,气香浓烈,味辛微苦,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之效,因亳白芷挥发油含量高,香气浓郁,被誉为“芷中之冠”;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亳丹皮皮厚、肉薄、亮星(丹皮酚结晶)多,气芳香,味微苦而涩,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效,是治疗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经闭痛经等症的常用药;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亳桔梗呈圆柱形或略纺锤形,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质脆,断面有“金井玉栏”(皮部白色,木部淡黄色)特征,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之效,因亳桔梗皂苷含量高,祛痰排脓之力强,是中医治疗咳嗽痰多的首选药之一。
为更直观展示亳州代表药材的特点,以下表格归纳其关键信息:
药材名称 | 科属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道地特征 | 历史渊源 |
---|---|---|---|---|---|
亳芍 | 毛茛科芍药属 | 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 养血调经、柔肝止痛、敛阴止汗 | 根坚实、粉性足、断面洁白,有效成分含量高 | 东汉时期已有种植,被《本草纲目》记载 |
亳菊 | 菊科菊属 | 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 花朵大、香气浓,挥发油含量高 | 宋代开始种植,清代被列为“四大名菊”之一 |
亳桑皮 | 桑科桑属 | 甘,寒,归肺经 |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 皮厚、纤维性强,桑皮素含量高 | 唐代已作为药材交易,明清时期产量居全国前列 |
亳花粉 | 葫芦科栝楼属 | 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 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 粉性足、味纯正,天花粉蛋白含量高 | 宋代《本草图经》记载亳州栝楼“根入药最佳” |
亳州药材的代表意义不仅在于其药用价值,更在于其承载的中医药文化与产业活力,亳州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超千亿元,辐射全国30多个省份及东南亚、欧美等地区;亳州建立了从种植、加工到研发、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超百万亩,形成了“一县一业”的特色产业格局,亳芍、亳菊等道地药材的标准化种植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确保了药材品质的稳定与提升,亳州还连续举办“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国际交流,让“亳州药材”这张名片走向世界。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亳州的药材被称为“道地药材”?其道地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A:“道地药材”指来自特定产区、因品质优良、疗效显著而闻名于中药材的品种,亳州药材的道地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理环境优势,亳州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土壤以砂姜黑土和潮土为主,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二是传统种植技艺,亳州药农经过千年实践,归纳出“亳芍老桩芽繁殖”“篱笆菊种植”“栝楼-大豆间作”等独特技术,保证了药材的遗传品质和有效成分积累;三是加工炮制工艺,亳州药材讲究“净制、切制、炮制”的传统技艺,如亳桑皮的“去粗留细”、亳花粉的“撞皮去瓤”,使药材形态、色泽、气味均达到最佳标准,从而确保临床疗效。
Q2:亳州“四大药”在现代临床和健康产业中有哪些应用?
A:亳州“四大药”在现代临床和健康产业中应用广泛,在临床应用方面,亳芍常用于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肝郁胁痛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镇痛、调节免疫作用;亳菊是治疗风热感冒、高血压头晕的常用药,其含有的挥发油、黄酮类成分有解热、降压、抗氧化功效;亳桑皮多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热咳喘、水肿),其提取物有祛痰、利尿、降血糖作用;亳花粉则用于糖尿病(消渴症)、肺热燥咳,现代研究发现其含有的天花粉蛋白有抗病毒、抗肿瘤潜力,在健康产业方面,以“四大药”为原料开发的药膳(如亳菊茶、�芍养生粥)、中药饮片(如亳桑皮粉、亳花粉片)、中药化妆品(如含亳菊提取物的面膜)等产品深受市场欢迎,推动了中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