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中医治疗
胃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中医学称为“胃脘痛”,其病因病机复杂,涉及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等多个方面,治疗时需遵循辨证论治原则,结合整体观念,调和气血,恢复胃的和降功能。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胃痛的病因主要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外感以寒邪为主,寒主收引,寒邪犯胃,凝滞气机,导致胃气不和,不通则痛;若寒邪郁久化热,或湿热之邪直中中焦,热壅胃中,亦致胃痛,内伤方面,饮食不节是常见原因,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辛辣或肥甘厚味,损伤脾胃,食滞中焦,气机不畅;或情志失调,肝失疏泄,肝气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耗伤中气,中焦虚寒,胃失温养,或胃阴不足,胃络失养,均可导致“不荣则痛”,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胃气郁滞,失于和降,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早期以实证为主,多见寒凝、食积、气滞、血瘀;后期以虚证为主,多见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虚实夹杂者亦不少见。
辨证分型与治疗
胃痛的辨证需结合疼痛性质、部位、诱发因素及全身症状,辨别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临床常见证型及治疗如下表所示:
证型 | 主要症状 | 治法 | 代表方剂 |
---|---|---|---|
寒邪客胃 | 胃痛暴作,遇寒加重,得温痛减,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白,脉弦紧 |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 良附丸加减(高良姜、香附、紫苏叶、生姜) |
饮食停滞 | 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大便臭秽或便秘,舌苔厚腻,脉滑 |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 保和丸加减(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 |
肝气犯胃 |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嗳气频繁,每因情志不畅而加重,苔薄白,脉弦 |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 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陈皮、香附、川芎、枳壳、甘草) |
肝胃郁热 | 胃脘灼痛,烦躁易怒,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 清泄肝胃,和胃止痛 | 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牡丹皮、栀子、青皮、陈皮、白芍、黄连、吴茱萸) |
瘀血停胃 | 胃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或有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 | 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 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五灵脂、蒲黄、丹参、檀香、砂仁) |
脾胃虚寒 |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 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饴糖) |
胃阴不足 | 胃脘隐隐灼痛,口燥咽干,饥不欲食,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沙参、麦冬、当归、生地、枸杞子、川楝子、白芍、甘草) |
常用治法
-
中药内服:根据辨证分型选用汤剂、中成药,如寒邪客胃可用良附丸,饮食停滞用保和丸,肝气犯胃用柴胡舒肝丸,脾胃虚寒用附子理中丸,胃阴不足用养胃颗粒等,汤剂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药味与剂量,如兼有血瘀者加三七、延胡索,兼有湿浊者加苍术、厚朴。
-
针灸治疗:针灸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和气血,疏通胃气,主穴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其中中脘为胃之募穴,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内关宽胸解郁,公孙通调脾胃,配穴根据证型选取:寒邪配梁丘、胃俞(灸法);饮食停滞配下脘、天枢;肝气犯胃配太冲、期门;瘀血停胃配膈俞、血海;脾胃虚寒配脾俞、气海(灸法);胃阴不足配三阴交、太溪,操作时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寒证可配合艾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
推拿按摩:推拿可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胃脘疼痛,常用手法:揉中脘(用掌根或指腹按揉中脘穴3-5分钟)、摩腹(顺时针方向摩腹5-10分钟,以腹部温热为度)、按揉足三里(用拇指按揉双侧足三里,以酸胀为度,每侧2-3分钟)、拿内关(用拇指与食指对拿内关穴,1-2分钟),手法宜柔和渗透,每日1-2次,适用于各类胃痛,尤其对肝气犯胃、饮食停滞型效果显著。
-
穴位贴敷:将中药研末后用姜汁、蜂蜜或黄酒调成糊状,贴敷于特定穴位,通过药物渗透和穴位刺激发挥作用,常用药物如丁香、吴茱萸、干姜、细辛等,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之效,贴敷穴位取中脘、足三里、胃俞,每次贴敷4-6小时,每日1次,适用于寒邪客胃、脾胃虚寒型胃痛,孕妇及皮肤过敏者慎用。
饮食调护
饮食调护是胃痛治疗的重要环节,需根据证型选择适宜食物,避免加重病情,寒邪客胃宜食生姜粥、陈皮茶、羊肉汤等温中散寒之品,忌生冷瓜果、冷饮;饮食停滞宜食山楂粥、萝卜汤、麦芽茶等消食导滞之品,忌油腻、辛辣、糯米等不易消化食物;肝气犯胃宜食玫瑰花茶、陈皮佛手茶、萝卜汤等疏肝理气之品,忌咖啡、浓茶、酒精等刺激性饮料;肝胃郁热宜食绿豆汤、梨汁、苦瓜等清热之品,忌辛辣、油炸、温燥食物;瘀血停胃宜食山楂粥、木耳、三七粉等活血化瘀之品,忌生冷、坚硬食物;脾胃虚寒宜食山药粥、桂圆粥、生姜大枣汤等温中健脾之品,忌生冷、寒凉食物;胃阴不足宜食百合银耳羹、沙参玉竹汤、梨汁等养阴生津之品,忌辛辣、燥热食物,饮食需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细嚼慢咽,以减轻脾胃负担。
预防调摄
胃痛的预防需从生活起居、情志调节、饮食管理等多方面入手,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不洁饮食,规律进餐,避免饥饱失常;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刺激,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情志不畅易致肝气犯胃;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避免受寒,因“寒主收引”,寒邪凝滞胃脘可诱发疼痛;适当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可促进脾胃运化,增强体质;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加重胃痛;对于慢性胃痛患者,需定期复查,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防止病情进展。
相关问答FAQs
Q1:胃痛患者能不能自行服用中药?
A1:不建议自行服用中药,胃痛的证型复杂,如寒邪、热邪、食积、气滞、血瘀、虚证等,不同证型治法和用药差异较大,自行用药可能辨证不准,反而加重病情,如虚寒证误用清热药易致腹泻,实热证误用温里药易助火伤阴,建议在中医师辨证后,根据个体情况用药,以确保安全有效。
Q2:胃痛反复发作,中医如何调理?
A2:胃痛反复发作多与体质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相关,中医调理需标本兼顾,根据当前证型(如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肝气犯胃等)选用汤剂、中成药、针灸等方法缓解症状;通过饮食调护(如规律饮食、避免生冷辛辣)、情志调节(如保持心情舒畅)、适度运动(如八段锦)及穴位保健(如按揉足三里、中脘)等改善体质,增强脾胃功能,减少复发,需明确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必要时配合西医治疗,以达到最佳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