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珠果是民间对某些形似眼珠的中草药果实的俗称,常见于我国南方地区,因其成熟果实形状、颜色酷似黑色眼珠而得名,从植物学角度看,“眼珠果”并非单一物种的专有名称,不同地区可能指代不同植物,但多数为葡萄科、杜鹃花科或茄科植物的果实,兼具药用与观赏价值,本文将结合形态特征、药用价值、生长环境及鉴别要点,详细解析眼珠果的相关知识,并配以图片说明(注:实际图片需结合植物实物拍摄,此处文字描述对应图片特征)。
眼珠果的植物来源与形态特征
眼珠果的基原植物以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最为常见,为葡萄科乌蔹莓属多年生草质藤本,全株可入药,其成熟果实即被民间称为“眼珠果”,从植株形态来看,乌蔹莓茎细长,具纵棱纹,卷须与叶对生,攀援生长;叶为掌状复叶,小叶5片,呈卵状披针形或菱状卵形,边缘有疏锯齿,叶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叶脉较明显,花期6-8月,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小,黄绿色,花瓣4枚,开放时呈展开状。
果期8-10月,眼珠果(果实)为浆果,球形或扁球形,直径0.6-1厘米,成熟时由绿色转为紫黑色,表面光滑,具蜡质光泽,顶端残留有宿存的花柱,形似黑色眼珠的“瞳孔”;果实内有2-4颗淡黄褐色种子,肾形,种皮坚硬,若以图片观察,可见成串的果实垂挂于藤叶间,紫黑与翠绿相间,极具辨识度(注:图片应清晰展示果实形态、色泽及着生状态,可特写果实表面的蜡质光泽与顶端宿存花柱)。
除乌蔹莓外,部分地区也将杜鹃花科植物米饭花(Vaccinium mandarinorum)的果实称为“眼珠果”,其果实为浆果,球形,成熟时紫黑色,直径0.4-0.8厘米,表面有少量果粉,味甜可食,全株可入药,但与乌蔹莓的主要区别在于叶片为单叶而非复叶,花冠为白色或淡粉钟形。
眼珠果的药用价值与临床应用
眼珠果作为中草药,其药用部位多为果实或带叶全草,性味多苦、酸、寒,归心、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尿消肿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痈肿疮毒、毒蛇咬伤、跌打损伤、水肿等症。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眼珠果(以乌蔹莓为例)含黄酮类(槲皮素、山奈酚等)、有机酸(酒石酸、琥珀酸)、氨基酸、多糖及多种微量元素,黄酮类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抑制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有机酸可促进消化液分泌,缓解腹胀;多糖成分能增强机体免疫力,辅助抗肿瘤,其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有抑制作用,外用可促进伤口愈合。
常用配伍与用法用量
- 内服:治疗咽喉肿痛,可配伍金银花、桔梗、甘草,煎汤服用,常用量为15-30克(鲜品加倍);治疗跌打损伤,可配伍当归、赤芍、红花,煎服或研末冲服;治疗水肿,可配伍茯苓、泽泻、白术,煎汤温服。
- 外用:治疗痈肿疮毒、毒蛇咬伤,鲜品捣烂外敷患处,或研末调敷;治疗皮肤湿疹,可煎水清洗患处。
使用注意事项
眼珠果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忌用;外用时需注意观察皮肤反应,过敏者立即停用;若为米饭花果实,其果肉甘甜,但种子含微量毒性,需去籽后食用或药用,避免过量。
眼珠果的生长环境与分布
眼珠果(以乌蔹莓为例)适应性强,多生于海拔500-1500米的山坡、林缘、灌丛、田边或路旁,喜温暖湿润气候,耐阴、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佳,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如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资源丰富,易于采收。
若为米饭花,则多生于海拔1000-2000米的山地灌丛、林下或草甸,喜酸性土壤,分布于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眼珠果的鉴别要点(表格对比)
为避免混淆,以下通过表格对比乌蔹莓(眼珠果常见基原)与相似植物的鉴别特征,便于结合图片准确识别:
特征 | 乌蔹莓(眼珠果) | 龙葵 | 枸杞 |
---|---|---|---|
科属 | 葡萄科乌蔹莓属 | 茄科茄属 | 茄科枸杞属 |
叶形 | 掌状复叶,小叶5片,卵状披针形 | 单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全缘或波状 | 单叶或簇生,卵形、卵状菱形或卵状披针形 |
果实形态 | 浆果,球形,紫黑色,直径0.6-1cm,表面光滑 | 浆果,球形,成熟时黑色,直径0.6-0.8cm | 浆果,椭圆形或卵圆形,成熟时鲜红色,直径0.5-1.5cm |
花色 | 黄绿色,聚伞花序 | 白色,伞状花序 | 淡紫色,单生或簇生于叶腋 |
味道 | 味酸、苦 | 味苦,微甜(成熟果) | 味甘、微甜 |
相关问答FAQs
Q1:眼珠果的果实能直接食用吗?
A:眼珠果是否能直接食用需根据基原植物判断,若为乌蔹莓的果实,其味酸苦,含有一定生物碱,直接食用可能刺激肠胃,不建议生食,需炮制后入药;若为米饭花果实,成熟时果肉甘甜无毒,可少量鲜食,但种子含微量毒性,需去除后再食用,无论何种基原,药用或食用前均需咨询专业医师,避免误食中毒。
Q2:眼珠果与五叶藤是同一种植物吗?
A:眼珠果与五叶藤常指同一种植物,即乌蔹莓。“五叶藤”是乌蔹莓的别称之一,因其叶为掌状5小叶而得名;而“眼珠果”则特指其成熟果实,两者均为乌蔹莓的不同部位名称,药用时全草(包括茎、叶、果实)均可入药,功效相似,但“眼珠果”更强调果实的药用价值。
综上,眼珠果作为一种民间俗称的中草药,其形态独特、功效明确,但需注意基原植物的鉴别与安全使用,在实际应用中,建议结合专业指导,合理配伍,以发挥其最大药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