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濡养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及神明的功能,血虚与血燥均为血的失常状态,二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各有侧重,需辨证施治以调和气血。
血虚的中医治疗
血虚指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失养,以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月经量少色淡等为主要表现,其多因失血过多(如外伤、月经过多)、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肾精亏虚(精不化血)或久病耗伤所致。
治疗原则以补血养血为主,兼健脾益气、滋补肝肾,以助气血生化。
辨证论治与常用方剂
- 心血虚:伴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用归脾汤(黄芪、党参、当归、龙眼肉、酸枣仁),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 肝血虚:伴头晕目眩、肢体麻木、月经不调,用四物汤(熟地、白芍、当归、川芎),补血调血;若兼见视物模糊,加枸杞子、菊花滋补肝肾;
- 脾胃气虚致血虚: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党参、白术、茯苓、当归、黄芪),健脾益气,生血养血。
常用中药
补血药以当归、熟地、白芍、阿胶、龙眼肉为核心,其中当归补血活血,熟地滋阴养血,白芍柔肝敛阴,阿胶止血滋阴,龙眼肉补益心脾;兼气虚者配黄芪、党参益气生血,脾胃虚弱者加白术、茯苓健脾助运。
针灸与食疗
针灸取穴以足三里、三阴交、血海、脾俞、胃俞为主,足三里调理脾胃,三阴交健脾统血,血海养血和血,食疗可选用红枣桂圆粥(红枣、桂圆、糯米)、黑芝麻糊(黑芝麻、核桃、蜂蜜),或猪肝菠菜汤(猪肝、菠菜、姜丝),以“以脏补脏”“药食同源”之力辅助养血。
血燥的中医治疗
血燥指血液亏虚,津液不足,导致肌肤、黏膜失于濡润,以皮肤干燥瘙痒、毛发干枯、大便干结、舌红少津等为主要表现,其多由血虚日久、阴津亏耗,或热邪灼津、血分燥热所致,与肝、肺、脾关系密切。
治疗原则以养血润燥为主,兼滋阴清热、疏风止痒,以恢复津血濡润之性。
辨证论治与常用方剂
- 血虚生燥:伴皮肤干燥、脱屑,用四物汤加润燥药(生地、玄参、麦冬、沙参),养血滋阴润燥;若兼见瘙痒,加防风、蝉蜕祛风止痒;
- 肺燥津伤:伴干咳少痰、咽干鼻燥,用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甘草),养阴清肺,润燥止咳;
- 肠燥便秘:伴大便干结难解,用增液汤合麻子仁丸(玄参、麦冬、生地、火麻仁、杏仁),增液润肠,通便导滞。
常用中药
养血润燥药以生地、玄参、麦冬、沙参、玉竹、桑叶、菊花为主,其中生地滋阴凉血,玄参、麦冬养阴生津,沙参、玉竹润肺养胃,桑叶、菊花疏风清热;若血燥生风,加白蒺藜、地肤子祛风止痒,阴血亏虚甚者用阿胶、龟甲胶血肉有情之品填补精血。
针灸与食疗
针灸取穴以血海、三阴交、肺俞、太溪、足三里为主,血海调血养血,三阴交滋阴润燥,肺俞宣降肺气,太溪滋补肾阴,食疗可选用百合银耳羹(百合、银耳、莲子)、雪梨膏(雪梨、蜂蜜、贝母),或芝麻核桃粥(黑芝麻、核桃、粳米),以滋阴润燥、养血生津。
血虚与血燥的鉴别要点
为更清晰区分二者,现将核心要点归纳如下:
鉴别维度 | 血虚 | 血燥 |
---|---|---|
核心病机 | 血液亏虚,脏腑失养 | 血虚津亏,肌肤失润 |
主要症状 | 面色萎黄、头晕心悸、月经量少 | 皮肤干痒、大便干结、毛发干枯 |
舌脉象 | 舌淡苔白,脉细弱 | 舌红少津,脉细数 |
治疗侧重 | 补血养血,健脾益气 | 养血润燥,滋阴清热 |
代表方剂 | 归脾汤、四物汤 | 沙参麦冬汤、增液汤 |
相关问答FAQs
Q1:血虚和血燥都会导致皮肤干燥,如何区分?
A:血虚的皮肤干燥多伴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失眠等全身虚弱症状,因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肌肤;血燥的皮肤干燥则以瘙痒、脱屑、干裂为主,常伴大便干结、口干咽燥等津液不足表现,因血虚日久生燥或热灼津血,可通过舌脉象鉴别:血虚舌淡苔白、脉细弱,血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Q2:长期熬夜容易导致血虚还是血燥?如何调理?
A:长期熬夜耗伤阴血,初期多见血虚(面色萎黄、头晕心悸),日久阴亏津少,可发展为血燥(皮肤干痒、便秘),调理需兼顾养血与润燥:中药可选熟地、当归、麦冬、沙参煎服;饮食上增加银耳、百合、黑芝麻等滋阴润燥食物;避免熬夜,规律作息,配合艾灸足三里、三阴交以健脾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