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肺气肿肺心病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9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肺气肿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常见结局,以终末细支气管远气腔异常持久性扩张并伴有肺泡壁破坏为特征;肺心病则多由肺气肿、肺纤维化等慢性肺病导致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大、右心功能衰竭,属于中医“肺胀”“喘证”“痰饮”“心悸”“水肿”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因久病咳喘,迁延不愈,致肺、脾、肾三脏亏虚,痰浊、血瘀、水饮互结,壅塞肺脏,损及心脉,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需标本兼顾,扶正祛邪。

中医治疗肺气肿肺心病

中医对肺气肿肺心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理论中,“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则津液不布聚而为痰,血液不行滞而为瘀;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失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肾为气之根,肾虚不能纳气,则喘促不止;心主血脉,肺病及心,心阳鼓动无力,血行瘀阻,可见心悸、唇甲紫绀、水肿等症。本虚(肺、脾、肾、心气阳虚)为发病基础,标实(痰浊、血瘀、水饮)为病理产物,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病情逐渐加重。

中医辨证论治核心思路

中医治疗肺气肿肺心病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舌脉等分为不同证型,个体化遣方用药,以下是常见证型及治疗方案:

(一)常见证型、治法与方剂

为更清晰展示,现将主要证型归纳如下:

证型 主要症状表现 治法 代表方剂 常用药物举例
痰浊壅肺证 咳嗽痰多、色白黏稠、胸闷气短、喘息不得卧、苔白腻、脉滑 化痰降逆、宣肺平喘 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 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半夏、陈皮、茯苓、厚朴
痰热郁肺证 咳嗽痰黄黏稠、不易咳出、喘息气粗、胸痛烦躁、口干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清气化痰丸、桑白皮汤 桑白皮、黄芩、瓜蒌、浙贝母、鱼腥草、石膏、杏仁
痰蒙神窍证 喘促昏迷、喉中痰鸣、烦躁谵语、或嗜睡、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滑 涤痰开窍、息风止痉 涤痰汤、安宫牛黄丸(鼻饲) 胆南星、石菖蒲、远志、天竺黄、郁金、羚羊角粉(冲服)
肺肾气虚证 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动则加剧、自汗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弱 补肺纳肾、益气平喘 补肺汤、肾气丸 人参、黄芪、蛤蚧、五味子、熟地、山茱萸、冬虫夏草
阳虚水泛证 喘咳心悸、不能平卧、面浮肢肿、小便短少、脘痞腹胀、畏寒肢冷、唇甲青紫、舌紫暗胖、苔白滑 温阳利水、活血化瘀 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合血府逐瘀汤 附子、茯苓、白术、白芍、桂枝、泽泻、丹参、红花、川芎
气虚血瘀证 喘促气短、胸闷心痛、唇甲紫绀、心悸怔忡、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益气活血、化瘀通脉 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 黄芪、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党参

(二)其他中医疗法

  1. 针灸治疗

    中医治疗肺气肿肺心病

    • 体针:选肺俞、心俞、膻中、定喘、天突、足三里、太溪等穴,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可配合艾灸(如肺俞、肾俞、关元)温阳散寒。
    • 耳穴:贴压肺、心、肾、皮质下、交感、神门等,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辅助调节脏腑功能。
  2. 中药外治

    • 穴位贴敷:三伏贴、三九贴选用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等研末,姜汁调敷于肺俞、膏肓、膻中等穴,通过经络传导温肺化饮、扶正固本,减少冬季急性发作。
    • 中药雾化吸入:鱼腥草、金银花、丹参、地龙等煎汤雾化,清热化痰、活血通络,缓解咳喘、痰黏症状。
  3. 食疗药膳

    • 肺肾气虚证:黄芪炖鸡(黄芪30g、鸡肉500g,炖熟后加少许盐),补肺益气、纳肾平喘。
    • 阳虚水泛证:生姜茯苓粥(生姜10g、茯苓15g、粳米100g煮粥),温阳利水、健脾渗湿。
    • 痰热郁肺证:雪梨川贝饮(雪梨1个、川贝母3g、冰糖适量,隔水蒸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日常调护与预防

肺气肿肺心病需长期调理,日常调护对延缓病情进展至关重要:

  1. 避风寒、防外感:气温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冒(感冒易诱发急性加重);雾霾、粉尘天气减少外出,外出戴口罩。
  2. 调情志、畅心胸:焦虑、抑郁情绪可加重喘憋,应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听音乐、与人交流等方式疏解压力。
  3. 节饮食、护脾胃: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生冷、肥甘、辛辣刺激(如冷饮、肥肉、辣椒),避免生痰助湿;戒烟限酒,减少对呼吸道和心血管的刺激。
  4. 适运动、强体质:根据病情选择舒缓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散步(以不出现喘憋为度),增强心肺功能;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
  5. 监测病情、及时就医:每日监测体重(体重快速增加提示水钠潴留)、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家用指脉血氧仪),若出现喘息加重、下肢水肿、唇甲发绀、嗜睡等症状,需立即就诊。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中医治疗肺气肿肺心病能根治吗?
解答:目前肺气肿和肺心病均属于慢性难治性疾病,现代医学和中医均难以“根治”,但中医治疗通过整体调节,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疾病进展、减少急性发作次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西药不良反应,对于稳定期患者,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纳气等法,可增强体质,减少感冒和感染;对于急性加重期,配合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等法,可缓解症状,缩短病程,需注意,治疗需坚持长期规范调理,同时结合西医(如氧疗、抗感染、利尿等)综合管理,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中医治疗肺气肿肺心病

问题2:肺心病患者出现下肢水肿,中医如何调理?
解答:肺心病患者下肢水肿多属“阳虚水泛证”,因心肾阳虚,水湿泛溢肌肤所致,治疗以“温阳利水”为主,可内服真武汤(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加减,若血瘀明显(唇甲紫绀、舌有瘀斑),可加丹参、红花、泽兰活血利水;外治可用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温补脾肾以助化气行水,同时需严格限制水钠摄入(每日盐摄入量<5g),避免久坐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若水肿持续加重或伴有尿少、心悸,需及时就医,警惕心衰加重。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血虚血燥,中医治疗有何不同?
« 上一篇 08-27
当前恩施药材价格波动原因何在?供需失衡、品质差异还是市场调控?
下一篇 » 08-27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