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药宝库中,以“大”字开头的中草药因其名称辨识度高、功效特点鲜明,自古便备受医家重视,这类药物多来源于植物,部分亦涉及动物或矿物,涵盖解表、清热、泻下、补益、活血等多个类别,临床应用广泛,既有单味治病的经典,也有配伍增效的典范,以下就常见“大”字开头中草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及应用作详细阐述,并辅以表格归纳,最后附相关问答以助理解。
常见“大”字开头中草药详解
大黄
来源:为蓼科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秋季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串干燥。
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
应用:
- 实热便秘:大黄苦寒沉降,能泻热通便,用于肠胃积热所致的大便秘结、腹胀腹痛,常配芒硝(如大承气汤);若热结便秘兼气滞,可配枳实、厚朴(如小承气汤)。
- 湿热黄疸:善泻肝胆实火,治湿热黄疸,配茵陈、栀子(如茵陈蒿汤)。
- 血热出血:炒炭后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便血,配茜草、侧柏叶。
- 痈肿疔疮:外用清热解毒,治烫伤、痈肿,研粉调敷。
注意事项:孕妇、月经期、哺乳期妇女忌用;脾胃虚寒者慎用;不宜久煎(后下)。
大枣
来源:为鼠李科枣属植物枣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性味归经: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应用:
- 脾虚食少:大枣甘温补中,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配党参、白术(如参苓白术散)。
- 妇人脏躁:养血安神,治血虚心烦、失眠多梦,配甘草、小麦(如甘麦大枣汤)。
- 调和药性:缓和峻烈药性(如配大戟、芫花时可减毒),保护脾胃。
注意事项:湿盛脘腹胀满、食积、龋齿作痛者忌用;糖尿病患者慎用。
大青叶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叶片,夏、秋季分2-3次采收,晒干。
性味归经:苦、咸,寒;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应用:
- 温病热入血分:治高热、神昏、发斑(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配玄参、栀子。
- 咽喉肿痛:清热解毒,治热毒咽喉肿痛,配牛蒡子、金银花。
- 痄腮、丹毒:外用或内服,治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丹毒、痈肿疮毒。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用;不宜过量久服,易致腹泻。
大蓟
来源:为菊科植物蓟的干燥地上部分或根,夏、秋季花初开时采割,晒干。
性味归经:甘、苦,凉;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应用:
- 血热出血:治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配小蓟、侧柏叶(如十灰散)。
- 痈肿疮毒:散瘀消肿,治乳痈、疔疮,配蒲公英、金银花。
- 高血压:现代用于肝阳上亢之高血压,配钩藤、石决明。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慎用;孕妇慎用。
大戟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大戟的干燥根,春初或秋末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性味归经:苦、辛,寒;有毒;归肺、脾、肾、大肠经。
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应用:
- 水肿、腹水、胸水:峻下逐水,治阳水实证(肝硬化腹水、胸腔积液),配甘遂、芫花(如十枣汤)。
- 痈肿疮毒:外用散结消肿,治痈肿、瘰疬,研粉调敷。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十八反”);体弱者及脾胃虚弱者慎用;过量可致呕吐、腹泻、腹痛,甚至肾功能损伤。
大血藤
来源: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干燥藤茎,秋、冬二季采收,除去枝叶,切段,晒干。
性味归经:苦,平;归大肠、肝经。
功效:活血止痛,解毒消痈,祛风除湿。
应用:
- 肠痈腹痛:治阑尾炎、附件炎,配丹皮、桃仁(如大黄牡丹汤加减)。
- 经闭痛经:活血调经,治瘀血阻滞之经闭、痛经,配当归、川芎。
- 风湿痹痛:祛风除湿,治关节疼痛,配威灵仙、独活。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月经过多者慎用。
“大”字开头中草药简表
名称 | 来源 | 性味 | 功效 | 主要应用 |
---|---|---|---|---|
大黄 | 蓼科植物根及根茎 | 苦,寒 |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 | 实热便秘、湿热黄疸、痈肿疮毒 |
大枣 | 鼠李科植物成熟果实 | 甘,温 |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 脾虚食少、妇人脏躁 |
大青叶 | 十字花科植物叶片 | 苦、咸,寒 |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 温病发斑、咽喉肿痛、痄腮 |
大蓟 | 菊科植物地上部分或根 | 甘、苦,凉 |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 血热出血、痈肿疮毒 |
大戟 | 大戟科植物根 | 苦、辛,寒 |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 水肿腹水、痈肿疮毒 |
大血藤 | 木通科植物藤茎 | 苦,平 | 活血止痛、解毒消痈 | 肠痈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所有“大”字开头的中草药都适合日常保健吗?
解答:并非如此。“大”字开头的中草药中,部分药性峻烈或有毒性,如大戟、甘遂(虽未详述,但同属峻下逐水药),孕妇及体弱者禁用;部分药性寒凉,如大黄、大青叶,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服用;而大枣、大血藤等相对平和,可适量用于保健,但也需根据体质搭配,如湿盛者不宜过量服大枣,日常保健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选用,避免盲目用药。
问题2:大枣与生姜常配伍使用,二者有何协同作用?
解答:大枣与生姜配伍出自《伤寒论》中的“桂枝汤”,是中医经典药对,大枣甘温补中、养血安神,生姜辛温发汗解表、温中止呕,二者配伍后,生姜的发汗力不致过猛(大枣制约其辛散),大枣的滋腻不致碍胃(生姜行气和中),共奏调和营卫、解表和中之效,主要用于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鼻塞)及脾胃虚弱之呕吐、纳差,现代研究也表明,大枣中的环磷酸腺苷和生姜中的姜辣素,在调节免疫、改善胃肠功能方面有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