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桑寄王,实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Taxillus chinensis (DC.) Danser的干燥带叶茎枝,因其寄主多为桑树,且功效卓著,在民间素有“桑寄王”之美誉,作为传统常用中药,桑寄王性平味苦、甘,归肝、肾经,集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等多重功效于一体,在中医临床应用历史悠久,尤对风湿痹痛、肝肾亏虚所致诸症及胎动不安等症疗效显著。
来源与基原
桑寄王以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的带叶茎枝入药,其寄主除桑树外,尚有桃、梨、杏、榆等多种乔木,但传统认为以寄生于老桑树者品质最优,故称“桑寄王”,主产于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等地,冬季至次春采收,割下寄生枝条,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药材性状呈圆柱形,分枝不规则,表面红褐色或灰褐色,具细纵纹和棕褐色点状皮孔,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色较浅,叶常脱落或残存,完整叶呈卵形或椭圆形,全缘,革质,叶面黄褐色,叶面密有细绒毛,气微,味涩。
性味归经与核心功效
桑寄王性平,味苦、甘,归肝、肾经,其核心功效可概括为“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具体应用如下:
性味归经 | 核心功效 | 主治病症 |
---|---|---|
性平,味苦、甘;归肝、肾经 | 祛风湿,通经络 | 风湿痹痛,腰膝酸痛,筋骨无力,肢体麻木 |
补肝肾,强筋骨 | 肝肾不足,腰膝酸软,筋骨痿软,小儿行迟 | |
养血安胎 | 妊娠漏血,胎动不安,胎漏下血 |
临床应用与配伍
-
风湿痹痛,腰膝酸软:桑寄王善于祛风湿、补肝肾,对风湿痹痛日久、肝肾亏虚者尤为适宜,常与独活、牛膝、杜仲配伍,如独活寄生汤(桑寄王、独活、杜仲、牛膝、秦艽等),共奏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之效;若兼有寒湿,可配附子、肉桂温经散寒;若热痹关节红肿,可配防己、络石藤清热通络。
-
肝肾不足,筋骨痿软:桑寄王能补益肝肾、强健筋骨,用于肝肾精血亏虚所致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小儿行迟等症,常与杜仲、续断、熟地黄同用,如桑寄杜仲汤(桑寄王、杜仲、续断、熟地、枸杞子),以增强补肝肾、强筋骨之力;若兼有肾阳虚,可配肉苁蓉、巴戟天温补肾阳。
-
胎动不安,胎漏下血:桑寄王补肝肾而固冲任,养血以安胎元,为妊娠胎动不安、胎漏下血之常用药,若因肾虚胎动不安,常配阿胶、艾叶、菟丝子,如寿胎丸(桑寄王、菟丝子、阿胶、续断),以补肾固胎;若因气血虚弱,配党参、黄芪、当归益气养血安胎。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桑寄王含黄酮类(槲皮素、槲皮苷)、蒽醌类、多糖及齐墩果酸等成分,具有多重生物活性:
- 抗炎镇痛:槲皮苷等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对风湿性关节炎有缓解作用;
- 调节免疫:多糖成分可增强巨噬细胞活性,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 降压利尿:提取物具有温和的降压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有关,同时可促进钠离子排泄,发挥利尿效果;
- 保肝抗病毒:齐墩果酸具有保护肝细胞、降低转氨酶的作用,对化学性肝损伤有修复作用;对乙肝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有抑制作用;
- 促进骨代谢:黄酮类成分可成骨细胞增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改善骨质疏松,增强骨密度。
使用注意
桑寄王药性平和,但仍需注意辨证使用:
- 阴虚血燥者慎用:因其性偏温补,阴虚火旺、血虚燥热者可能出现口干、便秘等不适;
- 外感热证忌用:感冒发热期间不宜服用,以免“闭门留寇”,影响外邪疏散;
- 孕妇需遵医嘱:虽能安胎,但胎动不安需明确病因(如肾虚、血热、外伤等),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避免盲目用药;
- 不宜过量久服:常规用量为10-15g,过量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长期服用需监测肝肾功能。
相关问答FAQs
Q1:桑寄王和普通桑寄生有什么区别?
A:桑寄王与普通桑寄生基原相同,均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区别主要在于“品质”和“传统认知”,传统认为,寄生于老桑树、生长年限较长、有效成分含量高的桑寄生品质更优,故被尊称为“桑寄王”,现代研究可通过检测槲皮苷、齐墩果酸等成分含量区分,但市售两者常不作严格区分,购买时建议选择药材粗壮、叶多、色红褐者。
Q2:桑寄王可以长期服用吗?
A:桑寄王药性平和,适合肝肾亏虚、风湿痹痛者长期调理,但需注意“辨证施治”和“适量服用”,若症状缓解或体质改善,建议在医师指导下逐渐减量或停用,避免长期过量服用,脾胃虚弱者长期服用可能影响消化,可配伍健脾之品(如山药、白术)同用,以减少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