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凉血是中医治疗热性病的重要方法,适用于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等证,主要针对高热、烦躁、舌绛、发斑、吐血、衄血、月经先期量多等症状,此类中药材多性寒凉,能清解血分热邪,凉血止血,防止热邪深入营血分伤及阴津,以下详细介绍常见清热凉血中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并分类整理便于查阅。
清热凉血中药材详解
(一)根茎类药材
-
生地黄
-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 主治:热入营血证,症见舌绛烦渴、身热夜甚;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后期伤阴,低热不退、口干津伤;消渴证(阴虚内热型)。
- 用法用量:煎服,10-30g;鲜品(鲜地黄)清热凉血力更强,用量加倍,可捣汁饮。
- 注意事项:性寒滑腻,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与萝卜、葱白、薤白同食可能降低药效。
-
玄参
- 性味归经:甘、苦、咸,寒,归肺、胃、肾经。
- 功效: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
- 主治:热入营血,舌绛烦渴、温毒发斑;热病伤阴,津伤便秘、骨蒸劳热;咽喉肿痛、瘰疬、痈肿疮毒。
- 用法用量:煎服,6-12g。
- 注意事项:反藜芦;脾胃虚寒、便溏者不宜久服。
-
牡丹皮
-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心、肝、肾经。
-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 主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无汗骨蒸(阴虚内热型);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痈肿疮毒。
- 用法用量:煎服,6-12g;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化瘀宜酒制。
- 注意事项:血虚有寒、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不宜与贝母、菘菜同用。
-
赤芍
-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经。
- 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泻火。
- 主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火头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痈肿疮疡、跌打损伤。
- 用法用量:煎服,6-12g。
- 注意事项:反藜芦;血虚经闭、脾胃虚寒者慎用;不宜与硝石、鳖甲同用。
-
白薇
- 性味归经:苦、咸,寒,归胃、肝、肾经。
- 功效: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 主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产后血虚发热;温病热入营血,舌绛烦渴;热淋、血淋;痈疽肿毒、咽喉肿痛。
- 用法用量:煎服,4.5-9g。
-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不宜与干姜、大枣、大黄、山茱萸同用。
-
地骨皮
-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肾经。
- 功效:凉血除蒸,退热降火,生津止渴。
- 主治:阴虚发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血热吐血、衄血;内热消渴(如糖尿病属阴虚内热者)。
- 用法用量:煎服,9-15g。
-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慎用;外感风寒发热者不宜使用。
(二)动物类药材
- 水牛角
-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胃经。
-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定惊,止血。
- 主治:温热病高热、神昏谵语、发斑发疹;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崩漏;小儿惊风、癫痫。
-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先煎2-3小时);锉末冲服,每次1.5-3g。
-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用;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腹泻。
(三)花叶类药材
-
金银花
-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
-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热入营血,舌绛发斑;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痔疮便血。
- 用法用量:煎服,10-30g;疏散风热宜轻用,清热解毒宜重用。
-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慎用;不宜与芥麦、绿豆同食。
-
连翘
-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 主治:温热病初起,发热咽痛;热入营血,斑疹吐衄;痈疽、瘰疬、丹毒、乳痈;热淋涩痛。
- 用法用量:煎服,6-15g。
-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及气虚脓清者慎用;不宜与白蔹同用。
-
大青叶
-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胃经。
-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 主治:温病热入营血,高神昏、发斑发疹;丹毒、咽喉肿痛、口疮、痄腮;热毒痢疾。
-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捣汁服或外敷。
-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用;不宜与干姜、苦参同用。
(四)根及根茎类药材
-
紫草
- 性味归经:甘、咸,寒,归心、肝经。
-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透疹,活血消斑。
- 主治: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水火烫伤;产后瘀滞腹痛。
-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熬膏或用植物油浸泡后涂擦。
-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便溏者慎用;不宜与巴豆同用。
-
板蓝根
-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胃经。
-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 主治:温疫时病,发热头痛、咽喉肿痛;温毒发斑、痄腮、烂喉丹痧;大头瘟疫(头面红肿热痛)。
-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用;不宜与款冬花、白薇同用。
清热凉血中药材归纳表
药材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重点 | 常用用量(g) |
---|---|---|---|---|
生地黄 | 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 热入营血、阴虚津伤、消渴 | 10-30 |
玄参 | 甘、苦、咸,寒;归肺、胃、肾经 | 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 | 热入营血、咽喉肿痛、瘰疬、阴虚发热 | 6-12 |
牡丹皮 | 辛、苦,微寒;归心、肝、肾经 |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 温毒发斑、阴虚骨蒸、经闭痛经 | 6-12 |
赤芍 | 苦,微寒;归肝经 |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 血热发斑、目赤肿痛、跌打损伤 | 6-12 |
水牛角 | 苦,寒;归心、肝、胃经 | 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 高神昏、发斑、惊风、血热出血 | 15-30(先煎) |
金银花 | 甘,寒;归肺、心、胃经 |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 温病发热、痈肿疔疮、热毒血痢 | 10-30 |
板蓝根 | 苦,寒;归心、胃经 |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 咽喉肿痛、温毒发斑、痄腮、大头瘟 | 9-15 |
紫草 | 甘、咸,寒;归心、肝经 | 清热凉血,解毒透疹 | 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 | 5-10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清热凉血中药材适合哪些人群使用?
解答:清热凉血中药材主要适用于以下人群:
- 热入营血证患者:表现为高热、烦躁不安、夜间热甚、舌质深红(舌绛)、皮肤出现紫红色斑点(发斑),甚至吐血、衄血、便血等,常见于感染性疾病的极期(如流脑、败血症)。
- 阴虚内热者:长期低热(午后或夜间加重)、手足心热、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常见于结核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或热病后期。
- 血热妄行者:月经提前、经量多、颜色深红或紫暗、有血块,或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多与内分泌失调、血小板异常相关。
- 热毒炽盛者: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毒、丹毒(皮肤突然红肿热痛)等,属于中医“火毒”或“热毒”证。
需注意,以上人群需在中医辨证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
问题2:使用清热凉血中药材有哪些注意事项?
解答:使用清热凉血中药材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 辨证使用,避免滥用:清热凉血药性多寒凉,仅适用于热证、实证,若为寒证(如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大便溏薄)或虚证(如气虚、阳虚),误用会损伤脾胃阳气,加重病情。
- 注意配伍,增强疗效:根据病情配伍其他药物,如热入营血可配伍玄参、麦冬养阴生津;血热出血可配伍三七、侧柏叶止血;热毒炽盛可配伍黄连、黄芩清热解毒。
- 顾护脾胃,减轻副作用:脾胃虚寒者可配伍陈皮、砂仁、生姜等健脾和胃药,避免寒凉伤胃;长期服用需定期复查,若出现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应停药并咨询医师。
- 特殊人群慎用:孕妇慎用活血化瘀类(如牡丹皮、赤芍),可能引起流产;儿童、老年人及体质虚弱者用量宜减,中病即止,避免久服。
- 饮食禁忌: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避免饮酒,以免影响药效或加重寒凉伤胃。
清热凉血中药材虽为常用中药,但需严格遵循中医理论,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合理使用,确保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