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贼及麻”在民间应用历史悠久,其名称中的“贼”或与其植株具刺毛、触碰易引起刺痛感有关,“麻”则可能指向其特殊的触觉反应或药用部位,该药在多地别名各异,如“咬人草”、“蝎子草”等,为荨麻科植物荨麻属(Urtica L.)的多种植物,以全草入药,具有祛风定惊、消食通便、解毒等功效,临床常用于小儿惊风、消化不良、风湿痹痛等症,以下从植物形态、性味归经、化学成分、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及现代研究等方面展开详细介绍。
植物形态与分布
“贼及麻”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2米,茎直立,四棱形,密生螫毛(触手即刺,含组胺与乙酰胆碱,触碰后引起红肿刺痛),叶对生,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5-15厘米,宽3-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具粗锯齿,两面叶脉上均具螫毛;托叶合生,卵形,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花序腋生,雄花细小,黄绿色,雌花簇生;瘦果扁卵形,灰褐色,包宿存花被中,多生于山坡、路边、溪边或林缘,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资源丰富。
性味归经与采收加工
《贵州民间药物》记载,贼及麻“性温,味辛、苦,有小毒”,归肝、脾、胃经,一般于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使用时需注意,鲜品螫毛活性较强,需戴手套采摘,或经炮制(如炒黄、蜜炙)降低毒性。
化学成分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贼及麻含有多种活性成分,是其药理作用的基础,主要成分如下表所示:
成分类别 | 代表物质 | 主要作用 |
---|---|---|
黄酮类化合物 | 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 | 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 |
生物碱 | 5-羟色胺、组胺、胆碱 | 局部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外用) |
多糖 | 均匀多糖、杂多糖 | 增强免疫力、调节肠道菌群 |
挥发油 | 柠檬烯、芳樟醇、石竹烯 | 抗菌、镇痛 |
氨基酸与微量元素 | 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亮氨酸)、锌、铁 | 补充营养、促进代谢 |
功效主治
中医理论认为,贼及麻以“祛风、定惊、消食、通便、解毒”为核心功效,具体主治病症如下:
- 祛风定惊:用于小儿惊风、癫痫抽搐,其祛风之力可平肝息风,缓解筋脉拘急;
- 消食通便:用于食积不化、脘腹胀痛、大便秘结,能促进胃肠蠕动,消食导滞;
- 祛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关节肿痛,可祛除经络风湿,缓解疼痛;
- 解毒消肿:用于痈肿疮毒、蛇虫咬伤、湿疹瘙痒,外用可清热解毒、收敛止痒。
临床应用与配伍
贼及麻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病症配伍其他药物,内服多煎汤,外用可捣敷或煎水洗,常见配伍如下表:
主治病症 | 配伍药物 | 用法用量 |
---|---|---|
小儿惊风 | 钩藤、蝉蜕、天麻 | 煎汤,分次温服,3-6g/次 |
食积腹胀、便秘 | 山楂、麦芽、大黄 | 煎汤,内服,9-15g/次 |
风湿关节痛 | 威灵仙、独活、秦艽 | 煎汤或泡酒,内服外用兼施 |
痈肿疮毒、虫咬伤 | 金银花、蒲公英、甘草(内服);鲜品捣烂(外敷) | 内服煎汤,15-30g;外敷适量,每日1次 |
用法用量与使用禁忌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可用至30-6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患处。
- 使用禁忌:
- 因含组胺等刺激性成分,过敏体质者慎用,外用后若出现红肿、瘙痒加剧,应立即停用;
-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体质虚弱者禁用,以免引起流产或不适;
- 不宜长期或过量服用,可能损伤脾胃功能,导致腹泻、腹痛。
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现代医学对贼及麻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其传统功效,并拓展了潜在应用方向:
- 抗炎镇痛:黄酮类成分可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对关节炎、痛风等炎症性疾病有缓解作用;
- 调节代谢:多糖和微量元素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辅助降低血糖、血脂,可用于糖尿病、高脂血症的辅助治疗;
- 抗菌抗病毒:挥发油中的柠檬烯等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外用可促进伤口愈合;
- 免疫调节:均匀多糖可激活巨噬细胞,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适合免疫力低下人群。
相关问答FAQs
Q1:贼及麻与普通荨麻有什么区别?是否可以混用?
A1:贼及麻多为荨麻科荨麻属的特定种类(如荨麻Urtica fissa),其螫毛含刺激性成分更强,药用价值集中于祛风定惊、消食通便;普通荨麻(如狭叶荨麻)则更常用于利尿、降压,两者虽同科,但功效侧重不同,不可混用,临床应用需经中医师辨证,选用正品药材。
Q2:误触贼及麻的螫毛后皮肤红肿刺痛,如何处理?
A2:若误触螫毛,应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患处,减少组胺等物质的残留;外用炉甘石洗剂或激素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缓解红肿瘙痒;若出现水疱、破溃或全身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头晕),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综上,贼及麻作为一种传统中草药,在祛风定惊、消食通便等方面具有明确疗效,但其“小毒”特性决定了使用时需严格遵循辨证论治原则,控制剂量与疗程,避免不良反应,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其在抗炎、代谢调节等领域的潜力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但需结合传统经验与现代药理,确保用药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