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平原、沿海滩涂交错,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野生药材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境内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良,孕育了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是我国野生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浙江已发现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超过1600种,其中载入《中国药典》的有200余种,既有“浙八味”等经典道地药材,也有许多地方特色鲜明、疗效独特的民间草药。
浙江野生药材的主要类型及代表性品种
浙江野生药材按药用部位可分为根及根茎类、全草类、果实种子类、花类、叶类、皮类及动物类等,以下按类别介绍其代表性品种及分布特点。
(一)根及根茎类药材
根及根茎类是浙江野生药材中资源最丰富、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多生长于山地林下、沟谷边或草丛中。
- 浙贝母:百合科植物,鳞茎入药,为“浙八味”之一,主产于宁波鄞州、磐安等地,野生资源多生于海拔500-1000米的山地林下或草甸,具有清热化痰、开郁散结之效,用于治疗风热咳嗽、瘰疬疮痈等。
- 白术:菊科植物,根茎入药,是浙江东阳、磐安等地的道地药材,野生白术多生长于丘陵坡地或林缘,以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为主要功效,是中医方剂中常用的补益药。
- 七叶一枝花:百合科植物,根茎入药,别名“重楼”,广泛分布于浙江山区,如丽水、温州、台州等地,生于海拔800-1800米的林下阴湿处,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效,常用于治疗毒蛇咬伤、痈肿疔疮。
- 三叶青:葡萄科植物,块根入药,主产于温州、丽水、金华等地的丘陵山地,其性凉,味微甘,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结、抗炎镇痛等作用,现代研究还发现其具有抗肿瘤、保肝等活性。
- 天麻:兰科植物,块茎入药,野生天麻多生于临安、淳安等地的杂木林下,依赖蜜环菌共生,具有平肝息风、止痉的功效,用于头痛眩晕、惊痫抽搐等症。
(二)全草类药材
全草类药材多为植物的地上部分,采集方便,资源量大,在民间应用广泛。
- 鱼腥草:三白草科植物,全草入药,分布于浙江各地,生于水沟、田边、湿地,其味辛,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之效,是治疗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的常用药。
- 绞股蓝:葫芦科植物,全草入药,主产于台州、金华等地的山地林下,具有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毒的功效,现代研究证实其具有降血脂、抗疲劳、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 半边莲:桔梗科植物,全草入药,多生于水田边、沟溪旁,广泛分布于浙江平原及丘陵地区,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之效,用于治疗毒蛇咬伤、肝硬化腹水、疮痈肿毒等。
- 金钱草:报春花科植物,全草入药,生于山坡草地、田边,主产于衢州、丽水等地,具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之效,是治疗肝胆结石、泌尿系结石的常用药。
(三)果实种子类及花叶类药材
果实种子类药材多集中于秋季成熟,花叶类则多在花期或生长旺盛期采集,兼具药用与观赏价值。
- 覆盆子:蔷薇科植物,果实入药,主产于安吉、临安等地的山地灌丛中,为“浙八味”之一,具有益肾固精、缩尿、养肝明目之效,用于肾虚遗尿、小便频数、视力减退等症。
- 金樱子:蔷薇科植物,果实入药,广泛分布于浙江丘陵山地,具有固精缩尿、涩肠止泻之效,常用于治疗遗精、遗尿、久泻久痢。
- 野菊花:菊科植物,头状花序入药,生于山坡草地、路旁,具有清热解毒、疏风平肝之效,用于疔疮痈肿、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等。
- 桑叶:桑科植物,叶入药,浙江各地均有栽培,野生桑叶多生于丘陵坡地,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之效,常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等。
(四)动物类及其他药材
浙江沿海及山区还盛产多种动物类药材,以及真菌、矿物等资源。
- 蝉蜕:蝉科昆虫若虫羽化时脱去的壳,主产于台州、温州等地的丘陵林地,具有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之效,常用于风热感冒、麻疹不透、目赤翳障等。
- 土鳖虫:鳖蠊科昆虫,雌性成虫入药,多生于浙江山区的石下、土中,具有破血逐瘀、续筋接骨之效,用于跌打损伤、筋伤骨折、血瘀经闭等。
- 铁皮石斛:兰科植物,茎入药,虽现多人工栽培,但野生资源仍存于天目山、雁荡山等地的悬崖峭壁上,具有滋阴清热、养胃生津、润肺止咳之效,被誉为“中华九大仙草”之一。
浙江野生药材的分布特点与资源保护
浙江野生药材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性:浙东沿海地区(宁波、舟山)以海藻类、耐盐碱药材为主;浙北平原(杭州、嘉兴)多栽培与野生兼用的药材;浙中丘陵(金华、衢州)是“浙八味”等道地药材的核心产区;浙南山地(丽水、温州)则因地形复杂、人迹罕至,保存了大量珍稀野生药材资源,如七叶一枝花、三叶青等。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增长和过度采挖,部分野生药材资源面临枯竭风险,为此,浙江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和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如磐安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区、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通过人工抚育、替代种植等方式保护野生资源,推广仿野生栽培技术,如铁皮石斛、浙贝母等,既满足市场需求,又减轻对野生资源的压力。
浙江主要野生药材资源简表
药材名称 | 科属 | 药用部位 | 主要功效 | 分布区域 | 采收时间 |
---|---|---|---|---|---|
浙贝母 | 百合科 | 鳞茎 | 清热化痰、开郁散结 | 宁波、磐安、东阳 | 初夏植株枯萎时 |
七叶一枝花 | 百合科 | 根茎 |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 丽水、温州、台州 | 秋季 |
三叶青 | 葡萄科 | 块根 | 清热解毒、活血散结 | 温州、丽水、金华 | 冬季至次年春季 |
覆盆子 | 蔷薇科 | 果实 | 益肾固精、缩尿、养肝明目 | 安吉、临安、淳安 | 夏末秋初 |
鱼腥草 | 三白草科 | 全草 |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 全省各地,平原、丘陵 | 夏季 |
绞股蓝 | 葡萄科 | 全草 | 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毒 | 台州、金华、衢州 | 秋季 |
蝉蜕 | 蝉科 | 蜕壳 | 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 | 台州、温州、湖州 | 夏秋季 |
铁皮石斛 | 兰科 | 茎 | 滋阴清热、养胃生津、润肺止咳 | 天目山、雁荡山、凤阳山 | 秋季至次年春季 |
相关问答FAQs
Q1:浙江野生药材与栽培药材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A:浙江野生药材与栽培药材在生长环境、有效成分含量及性状上存在差异,野生药材多生长于自然环境中,生长周期长,受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影响大,有效成分(如生物碱、挥发油等)含量通常较高,但资源量不稳定;栽培药材则通过人工管理(如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生长,产量稳定,性状较统一,但部分有效成分可能因生长环境优化而略低于野生品,野生药材因未经人工干预,可能含有更多次生代谢产物,药效可能更强,但也需注意农药、重金属污染风险。
Q2:如何合理采摘浙江野生药材以保护资源?
A:合理采摘野生药材需遵循“采大留小、采密留稀、采叶留根、采花留果”的原则,避免过度采挖导致资源枯竭,具体而言:① 优先选择资源量较大的品种,对珍稀濒危药材(如七叶一枝花、野生天麻等)严禁采挖;② 根及根茎类药材需保留部分根茎或小块茎,确保其能自然恢复;③ 全草类药材避免一次性采割,应保留植株基部或种子,利于繁殖;④ 果实种子类药材需待成熟后采摘,并保留部分种子供自然繁殖;⑤ 遵守当地林业和自然资源部门的规定,在非保护区域、非禁采季节进行采摘,避免破坏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