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是毛囊发生的炎症性皮肤病,中医根据其发病部位和形态不同,常称为“发际疮”(发际处)、“羊胡子疮”(上唇部)、“蝼蛄疖”(多发性且易溃烂)等,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外感风热、湿热之邪,侵袭体表,与气血相搏,凝滞肌肤;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复感毒邪,阻于毛囊;或情志内伤,肝郁化火,血热妄行,毒热蕴结;或脾虚失健,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或久病耗伤阴液,阴虚内热,虚火上炎所致,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内服外治结合,注重整体调节,通过调理体质、清除病邪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中医对毛囊炎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认为毛囊炎的发生发展与“邪气”和“正气”密切相关,外感风热、湿热之邪为标,是发病的直接诱因;内因则涉及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湿热或热毒内生,具体而言:
- 风热袭表:外感风热之邪,侵袭头面、颈部等暴露部位,风性善行数变,热性灼急,致局部气血凝滞,发为红肿热痛的丘疹、脓疱。
- 湿热蕴阻: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下注阴囊、下肢或泛发于全身,湿热互结,阻于毛囊,可见皮损红肿、糜烂、渗出。
- 血热毒蕴:情志不畅,肝郁化火,或过食辛辣,血分有热,热毒壅盛,致局部红肿显著,脓疱密集,伴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
- 脾虚湿蕴:病程日久,脾虚失运,水湿不化,湿浊内生,郁而化热,致皮损反复发作,颜色暗淡,伴乏力、便溏等脾虚症状。
- 阴虚内热:久病、劳倦伤阴,或热病后耗伤阴液,阴虚火旺,虚火上炎,致皮损时起时伏,色暗红,伴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等阴虚表现。
中医辨证论治与处方
中医治疗毛囊炎的核心是“辨证分型,随证治之”,根据不同证型选择相应的治法和方药,同时配合外治法以增强疗效,以下是常见证型的辨证要点、治法及处方:
(一)风热袭表证
辨证要点:多发于头面、颈部,皮损为红色丘疹或脓疱,灼热疼痛,伴发热恶寒、头痛、咽干、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散结。
内服处方:消风散合银翘散加减。
- 组成:荆芥10g、防风10g、牛蒡子15g、蝉蜕6g、金银花20g、连翘15g、蒲公英20g、野菊花15g、薄荷6g(后下)、生甘草6g。
-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 方解:方中荆芥、防风、薄荷疏风解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野菊花清热解毒;牛蒡子、蝉蜕疏散风热、透疹;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风清热、解毒散结之效。
(二)湿热蕴阻证
辨证要点:皮损红肿,常成片出现,或有脓疱、糜烂、渗出,自觉瘙痒或疼痛,伴口干口苦、纳呆腹胀、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内服处方:萆薢渗湿汤加减。
- 组成:萆薢15g、薏苡仁30g、黄柏10g、赤茯苓15g、牡丹皮10g、滑石20g(包煎)、通草6g、泽泻1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15g。
-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 方解:方中萆薢、薏苡仁、赤茯苓、滑石、通草清热利湿;黄柏、牡丹皮清热燥湿、凉血解毒;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肿,全方共奏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功。
(三)血热毒蕴证
辨证要点:皮损鲜红肿胀,脓疱密集,灼热疼痛明显,伴发热烦躁、口渴便秘、尿黄、舌红绛苔黄燥、脉洪数。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透脓。
内服处方: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 组成:金银花25g、野菊花2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20g、天葵子15g、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0g、栀子10g、生地黄15g、赤芍15g。
-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 方解:方中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泻火解毒;生地黄、赤芍凉血活血,全方共奏凉血清热、解毒透脓之效。
(四)脾虚湿蕴证
辨证要点:病程较长,皮损反复发作,颜色暗淡,脓疱较少,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细。
治法:健脾益气,利湿解毒。
内服处方:参苓白术散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 组成: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山药20g、莲子肉15g、薏苡仁30g、桔梗10g、砂仁6g(后下)、萆薢15g、黄柏10g、蒲公英15g。
-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 方解:方中参苓白术散(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薏苡仁、桔梗、砂仁)健脾益气、渗湿止泻;合萆薢渗湿汤(萆薢、黄柏、蒲公英)清利湿热、解毒,全方共奏健脾益气、利湿解毒之功。
(五)阴虚内热证
辨证要点:病程日久,皮损色暗,时起时伏,伴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解毒散结。
内服处方:知柏地黄丸加减。
- 组成:知母10g、黄柏10g、熟地黄20g、山茱萸12g、山药20g、泽泻10g、牡丹皮10g、茯苓15g、玄参15g、麦冬15g、地骨皮15g。
-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 方解:方中知柏地黄丸(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滋阴降火;玄参、麦冬养阴清热;地骨皮清虚热,全方共奏滋阴降火、解毒散结之效。
中医外治法
外治法是中医治疗毛囊炎的重要手段,根据皮损阶段(红肿未溃、成脓、溃后)选择不同方法,可直达病所,缓解症状,促进愈合。
(一)初期(红肿未溃)
- 外用药膏:金黄膏(大黄、黄柏、姜黄、白芷等,研末调膏)外涂,每日2次,清热消肿;或马齿苋膏(马齿苋、蜂蜜熬膏)外敷,每日1次,解毒消炎。
- 冷湿敷:马齿苋30g、苦参20g、黄柏15g,煎水冷湿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适用于红肿明显、灼热者。
(二)成脓期
- 提脓祛腐:九一丹(熟石膏9份、升丹1份,研末)撒于疮面,太乙膏(当归、白芷、甘草等,熬制油膏)盖贴,每日换药1次,促进脓液排出。
- 切开引流:脓肿较大者,常规消毒后用刀尖挑破脓头,排出脓液,再掺九一丹,太乙膏盖贴。
(三)溃后期
- 生肌收口:生肌散(炉甘石、滴乳石、滑石等,研末)撒于疮面,红油膏(凡士林、东丹、铅粉等,熬制油膏)盖贴,每日换药1次,促进肉芽生长,加速愈合。
- 艾条悬灸:对久不愈合的溃疡,用艾条悬灸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温通经络,生肌敛疮。
中医调护措施
中医治疗毛囊炎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合理的调护对预防和复发至关重要。
- 饮食调养:忌食辛辣刺激(辣椒、花椒、酒)、肥甘厚味(肥肉、油炸食品)、发物(羊肉、海鲜、韭菜)及温热性水果(荔枝、龙眼);多食清热利湿、健脾滋阴之品,如绿豆、冬瓜、苦瓜、薏米、山药、百合、梨等。
-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患处,避免搔抓、挤压皮损,防止感染扩散;衣物宜宽松柔软,以棉质为佳,减少摩擦;剃须工具需消毒,避免损伤毛囊。
- 生活调摄: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以养阴清热;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以免肝郁化火加重病情;适当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增强正气,提高机体抵抗力。
相关问答FAQs
问:中医治疗毛囊炎一般多久能见效?
答:中医治疗毛囊炎的见效时间因证型、病情轻重及个体差异而异,风热袭表证、血热毒蕴证等急性患者,若辨证准确、用药规范,一般3-5天可见红肿疼痛减轻,1-2周皮损可逐渐消退;慢性证型如脾虚湿蕴证、阴虚内热证,因病程较长、体质偏颇,需调理脏腑功能,见效较慢,通常需2-4周以上,且需坚持服药,同时配合调护,以减少复发。
问:毛囊炎反复发作,中医如何进行整体调理?
答:毛囊炎反复发作多与体质偏颇(如脾虚、阴虚)、湿热内蕴、正气不足有关,中医调理需从整体出发:①健脾益气:脾虚湿蕴者长期服用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等,改善脾胃运化,减少湿浊生成;②滋阴降火:阴虚内热者用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滋养阴液,清降虚火;③清热利湿:湿热体质者服用三仁汤、甘露消毒丹等清除体内湿热;④饮食调养:避免辛辣油腻,多食健脾利湿(薏米、山药)、滋阴清热(百合、绿豆)之品;⑤生活调摄: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当运动以增强正气,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