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肠风,又名臭梧桐、后庭花、香楸等,为马鞭草科植物海州常山(Clerodendrum trichotomum Thunb.)的干燥根或叶,是我国传统中草药中常用的祛风除湿药,因其“穿行经络,祛风通络”的功效而得名,在民间应用历史悠久,尤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症。
从植物形态来看,穿肠风为落叶灌木,高可达2米,幼枝四棱形,密生短柔毛,老枝灰褐色,皮孔明显,单叶对生,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5-14厘米,宽2-9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截形,全缘或微波状,两面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揉碎后具有特殊臭气,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萼紫红色,花冠白色或淡红色,筒部细长,顶端5裂,有淡香味,核果近球形,成熟时蓝紫色,果萼宿存,整体形态具有鲜明辨识度。
其性味辛、苦,微寒,归肝、脾经,辛能发散,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消肿、清热解毒之效,在中医理论中,“风为百病之长”,湿性黏滞,二者相合易致痹阻经络,引发关节疼痛、肢体麻木;而“不通则痛”,跌打损伤或热毒壅盛则致气血瘀滞、痈肿疮毒,穿肠风以其祛风通络、燥湿活血之力,可有效缓解上述诸症。
具体而言,其功效主治可分为三方面:一是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常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等症,尤其对湿热痹痛(关节红肿热痛、遇热加重)效果显著,可配伍威灵仙、防己、秦艽等增强祛风除湿之效;二是活血消肿,疗伤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可单味研末黄酒调敷,或配当归、红花、乳香等活血化瘀药内服;三是清热解毒,燥湿止痒,用于痈肿疮毒、湿疹疥癣、毒蛇咬伤等,内服外用皆宜,鲜品捣烂外敷可清热解毒,煎汤内服可配伍蒲公英、野菊花等加强清热之力,现代临床亦有将其用于高血压病(取其平肝潜阳之效),但需辨证使用。
用法用量上,穿肠风内服多煎汤,干品10-15克,鲜品可用30-60克;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需注意,其性寒,脾胃虚寒者(如腹痛、腹泻、畏寒肢冷)慎服,孕妇禁用,以免寒凉伤中或动胎气,部分人接触新鲜叶片后可能出现皮肤过敏,外用时需留意。
现代药理研究为穿肠风的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化学成分显示,其根叶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樟烯、α-蒎烯等)、黄酮类(木犀草素、芹菜素等)、生物碱(臭梧桐碱)及三萜类等成分,药理研究表明,其挥发油和黄酮类成分具有显著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组胺)释放,减轻关节肿胀;黄酮类还具有镇痛、抗氧化及降血压作用,通过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辅助降压;生物碱则有一定的抑菌和抗病毒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这为其清热解毒、治疗疮毒湿疹提供了现代药理学支持。
为更清晰展示穿肠风的核心信息,现将其基本概况整理如下:
项目 | |
---|---|
别名 | 臭梧桐、后庭花、香楸、泡火桐、穿肠风 |
来源 | 马鞭草科植物海州常山(Clerodendrum trichotomum Thunb.)的干燥根或叶 |
性味归经 | 辛、苦,微寒;归肝、脾经 |
功效 | 祛风除湿,活血消肿,清热解毒 |
主治 | 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跌打损伤,痈肿疮毒,湿疹,疥癣,毒蛇咬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
禁忌 | 脾胃虚寒者慎服,孕妇禁用 |
相关问答FAQs
Q1:穿肠风和臭梧桐是同一种药吗?
A1:是的,穿肠风和臭梧桐是同一种中草药的不同别名,其正品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海州常山,因叶片揉碎后有特殊臭味,故名“臭梧桐”;而“穿肠风”则取其“祛风通络,穿行经络”的功效特点,为民间习用别名,两者在性味、功效、主治及用法上完全一致,临床应用时可互称。
Q2:穿肠风可以长期服用吗?
A2:穿肠风性寒,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尤其对于脾胃虚寒者(如平素易腹泻、食欲不振、畏寒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不适,一般不建议长期连续服用,若需久服(如慢性风湿病调理),应中病即止或间断使用,并配伍健脾和胃之品(如白术、茯苓)以顾护脾胃,具体用药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避免自行长期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