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下部寒”是指下焦(包括肾、膀胱、胞宫、大肠等)阳气不足,寒邪内侵或寒湿凝滞所导致的病症,临床常见小腹冷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频多、男性阳痿早泄、女性月经后期、痛经、带下清稀等症状,其病机核心为脾肾阳虚,温煦失司,或寒湿之邪直中下焦,气血凝滞不通,治疗当以温阳散寒、健脾补肾、活血化湿为基本原则,根据辨证分型选用不同处方,并结合个体化加减。
病因病机
下部寒的成因多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外感寒邪、久病伤阳或房劳过度相关,肾为“先天之本”,主一身之阳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二者阳虚则不能温煦下焦;若贪凉饮冷、居处潮湿,寒湿之邪乘虚侵袭,凝滞于下焦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发为本病,现代医学中的慢性盆腔炎、前列腺炎、痛经、不孕症等,常可归属中医“下部寒”范畴。
辨证分型与常用处方
根据临床表现,下部寒主要分为脾肾阳虚、寒湿凝滞、肝经寒凝三型,各型症状及代表方剂如下:
分型 | 主要症状 | 代表方剂 | 药物组成(简写) | 功效 |
---|---|---|---|---|
脾肾阳虚型 | 小腹冷痛喜温,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畏寒肢冷,五更泄泻,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 肾气丸合金匮肾气丸 |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干姜、白术 | 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
寒湿凝滞型 | 小腹冷痛如针刺,得温稍减,带下清稀量多,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紧或濡缓 | 暖肝煎合附子理中丸 | 肉桂、小茴香、当归、枸杞子、乌药、附子、干姜、党参、白术、茯苓、苍术 | 散寒除湿,温经止痛 |
肝经寒凝型 | 少腹冷痛牵引睾丸,或阴囊收缩冷痛,遇寒加重,得温则舒,胁肋胀闷,舌淡苔白,脉弦紧 | 吴茱萸汤合天台乌药散 | 吴茱萸、党参、生姜、大枣、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 | 暖肝散寒,行气止痛 |
处方详解与加减应用
脾肾阳虚型——肾气丸合金匮肾气丸
肾气丸为“温补肾阳第一方”,以“少火生气”为法,在滋阴药中配少量温阳药,使阳气生化有源,方中附子、桂枝温补肾阳,干姜、白术温中健脾,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山药、茯苓健脾渗湿,泽泻、牡丹皮利湿泄浊,若五更泄泻明显,加补骨脂、肉豆蔻以温脾止泻;夜尿频多加益智仁、桑螵蛸以缩尿固涩;腰膝酸软加杜仲、续断以强筋骨。
寒湿凝滞型——暖肝煎合附子理中丸
暖肝煎以温肝散寒、行气止痛为主,适用于肝寒气滞;附子理中汤温中健脾,散寒化湿,两方合用,既温补脾肾阳气,又散下焦寒湿,方中附子、干姜、肉桂温阳散寒,小茴香、乌药、高良姜行气止痛,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苍术、薏苡仁燥湿止带,若带下清稀量多加芡实、金樱子以固涩止带;小腹冷痛加延胡索、川芎以活血化瘀止痛。
肝经寒凝型——吴茱萸汤合天台乌药散
吴茱萸汤温肝暖胃、降逆止呕,天台乌药散行气疏肝、散寒止痛,共奏暖肝散寒、行气导滞之功,方中吴茱萸、生姜温肝散寒,党参、大枣健脾益气,乌药、木香、小茴香行气,青皮、槟榔理气止痛,川楝子行气止痛兼清郁热,若睾丸冷痛加荔枝核、橘核以疏肝散结;胁肋胀闷加柴胡、香附以疏肝解郁。
调护建议
- 饮食调养:避免生冷寒凉食物(如冰饮、西瓜、苦瓜),多食温热性食材,如羊肉、生姜、桂圆、核桃、山药等,可煮羊肉生姜汤、桂圆红枣粥以温补脾肾。
- 起居保暖:注意下腹、腰骶及足部保暖,避免久坐湿地,经期或寒冷季节可佩戴护腹带,睡前用热水泡脚(加艾叶、生姜更佳)。
- 情志调节:肝主疏泄,情绪抑郁易加重肝经寒凝,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暴怒。
- 适度运动:选择温和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以促进气血运行,但避免剧烈运动或大汗淋漓耗伤阳气。
相关问答FAQs
Q1:下部寒的患者日常饮食有哪些禁忌?如何通过食疗改善?
A1:禁忌包括生冷寒凉食物(如冰镇饮品、海鲜、苦瓜、梨)、肥甘厚味(易生湿滞气),食疗可选用温补脾肾的食材:①羊肉生姜汤:羊肉100g、生姜30g,煮汤喝,温中散寒;②核桃芡实粥:核桃仁15g、芡实20g、大米50g,煮粥健脾补肾;③桂圆茶:桂圆5枚、生姜2片,泡水代茶饮,暖肝养血,若伴有湿盛(舌苔厚腻),可加薏苡仁、茯苓煮粥健脾化湿。
Q2:中医治疗下部寒一般多久能见效?影响疗效的因素有哪些?
A2:疗效因人而异,轻症患者(如单纯畏寒、小便清长)服药1-2周可改善症状,重症患者(如慢性盆腔炎、顽固性阳痿)需1-3个月,影响因素包括:①病程长短:病程短、病位浅者疗效快;②体质差异:年轻、无基础疾病者恢复较快;③依从性:是否坚持服药、注意保暖及饮食禁忌;④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需综合治疗,建议定期复诊,根据症状调整处方,避免自行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