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以叶入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的记载,其中叶子类药材因取材方便、活性成分丰富、疗效确切,在临床应用中占据重要地位,叶子作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富含生物碱、黄酮类、挥发油、多糖、鞣质、有机酸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潜阳、止血化瘀等广泛功效,既能内服调理脏腑,又能外用疗伤祛疾,体现了中医药“天人相应”“取象比类”的理论智慧。
叶子类中草药的活性成分与功效特点
叶子类药材的功效与其所含化学成分密切相关,薄荷叶含挥发油(主要为薄荷脑、薄荷酮),具有辛凉发散的特性,能刺激 sensory 神经末梢,促进汗腺分泌,从而达到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的作用;桑叶含脱皮甾酮、黄酮类物质,性味甘寒,能疏散风热又能清肺润燥,其黄酮成分还具有降血糖、抗氧化作用;银杏叶富含银杏内酯、黄酮苷,能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艾叶中的桉油精、侧柏叶中的鞣质、紫苏叶中的紫苏醛等,均是其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体现了“有效成分决定功效”的现代药理学内涵,也印证了中医药“性味归经”理论的科学性。
常见叶子类中草药及应用举例
薄荷
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应用:用于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常与金银花、连翘配伍(如银翘散);肝郁气滞所致胸闷、胁痛,可与柴胡、白芍同用;风疹瘙痒,可单味煎汤外洗或与蝉蜕、荆芥配伍。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宜后下;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表虚自汗、阴虚血燥者忌用。
桑叶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应用: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咳嗽,与菊花、连翘配伍(如桑菊饮);肺燥咳嗽,干咳无痰,可配麦冬、阿胶(如清燥救肺汤);肝阳上亢所致头痛眩晕,可与菊花、石决明同用;血热出血,如咯血、鼻衄,可单味研末调服或配伍仙鹤草、侧柏叶。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眼或捣敷。
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银杏叶
性味归经:甘、苦、涩,平,归心、肺经。
功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敛肺平喘,化浊降脂。
应用:冠心病、心绞痛,胸闷心痛,与丹参、川芎配伍(如银杏叶提取物制剂);脑梗死、中风后遗症,肢体麻木、言语不利,可配黄芪、地龙;高脂血症,血清胆固醇升高,单味提取物或与山楂、何首乌同用;肺肾两虚,喘咳痰多,可配伍款冬花、半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g(需经炮制去毒);或制成片剂、提取物制剂。
注意:孕妇及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不宜与抗凝药物同服。
枇杷叶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应用:肺热咳嗽,痰黄黏稠,常与桑白皮、黄芩配伍(如清气化痰丸);胃热呕逆,恶心呕吐,可配竹茹、黄连;暑热烦渴,口干舌燥,单味煎汤或与芦根、天花粉同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需去毛蜜炙用(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之功)。
注意:寒咳及胃寒呕吐者忌用。
紫苏叶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解鱼蟹毒。
应用: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可与生姜、荆芥配伍(如香苏散);脾胃气滞,胸闷腹胀,恶心呕吐,与陈皮、砂仁同用;食鱼蟹中毒,腹痛吐泻,单味煎汤或与生姜、甘草配伍。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不宜久煎(含挥发油,久煎降低疗效)。
注意:温病及气虚表虚者忌用。
叶子类中草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叶子类药材虽应用广泛,但需注意辨证使用,避免不良反应,需区分“生用”与“炮制”,如桑叶生用偏于疏散风热,蜜炙后增强润肺止咳;枇杷叶生用清肺力强,蜜炙后降逆止呕,注意配伍禁忌,如薄荷不宜与藜芦同用,银杏叶不宜与抗凝药华法林联用,部分叶子含毒性成分,如钩藤叶(含钩藤碱,过量致低血压)、番泻叶(含蒽醌类,长期服用致依赖性),需严格控制在安全剂量内,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常见叶子类中草药简表
药材名称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临床应用举例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
薄荷 | 辛,凉;肺、肝 |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 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肝郁气滞 | 3-6g,后下 | 表虚自汗者忌用 |
桑叶 | 甘、苦,寒;肺、肝 |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 风热咳嗽、燥热咳喘、肝阳眩晕 | 5-10g | 脾胃虚寒者慎用 |
银杏叶 | 甘、苦、涩,平;心、肺 |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降脂 | 冠心病、高脂血症、中风后遗症 | 9-12g(炮制) | 孕妇、出血者禁用 |
枇杷叶 | 苦,微寒;肺、胃 | 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 肺热咳嗽、胃热呕逆 | 6-10g(蜜炙) | 寒咳、胃寒呕吐者忌用 |
紫苏叶 | 辛,温;肺、脾 |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解鱼蟹毒 | 风寒感冒、脾胃气滞、鱼蟹中毒 | 5-10g | 温病、气虚表虚者忌用 |
相关问答FAQs
问:为什么叶子类中草药多以“疏散”“清解”为主要功效?
答:叶子作为植物生长周期中接触空气、阳光最充分的部位,其药性多轻扬升散,符合“升发”之性,从中医理论看,“肺主皮毛,开窍于鼻”,叶子类药材多归肺经,如薄荷、桑叶能疏散风热,是通过其轻清之性开发腠理、透达表邪;而“肝主疏泄”,部分叶子(如桑叶、菊花)能平肝潜阳,是取其“清泄肝热、平抑肝阳”之功,叶子富含挥发油、黄酮类成分,这些物质具有挥发性、渗透性,易作用于体表(如皮肤、黏膜)或上焦(肺、咽喉),因此多表现为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透疹等“清解”功效。
问:所有叶子类中草药都能日常泡水喝吗?
答:并非所有叶子类中草药都适合日常泡水饮用,需区分药食同源与药材,如薄荷、桑叶、紫苏叶属于药食同源,少量泡水可保健;但银杏叶、枇杷叶、艾叶等属于药材,需辨证使用,且可能含毒性成分(如银杏叶含银杏内酯,过量致出血;枇杷叶生用可能刺激胃黏膜),不宜长期或自行泡水,体质因素很重要,如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喝性寒的桑叶水,阴虚盗汗者不宜用发汗的薄荷水,部分叶子(如番泻叶)具有泻下作用,长期泡水易致依赖性或电解质紊乱,日常泡水建议选择药食同源的叶子,且用量不宜过大,若需药用,应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