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胆草为菊科植物地胆草的干燥全草,是我国南方地区常用的民间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消肿止痛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痈肿疮毒、蛇虫咬伤等病症,由于地胆草外观特征鲜明,掌握其药材图片的识别要点对正确采集、使用及鉴别至关重要,以下从植物原形态、药材性状、图片特征细节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详细说明,帮助读者通过图片准确识别地胆草。
地胆草原植物形态与图片识别要点
地胆草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高20-60cm,全株被白色粗毛,其原植物图片中可通过以下关键特征识别:
-
根:主根圆柱形,直生或斜生,长可达15cm,直径0.3-0.8cm,表面灰棕色或黄褐色,具纵皱纹及支根痕,质稍硬,断面皮部类白色,木部淡黄色,图片中可见根多簇生,常带少量泥土或残留根茎。
-
茎:茎直立或斜升,单一或分枝,具纵棱,被白色贴伏短毛,嫩茎绿色,老茎灰绿色,基部常紫红色,图片中茎的棱纹和白色短毛清晰可见,用手触摸时有粗糙感。
-
叶:叶多数基生,莲座状排列;茎生叶少,互生,叶片纸质,倒卵状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5-18cm,宽1.5-3cm,先端尖或渐尖,基部下延成翅柄,边缘具波状锯齿或疏齿,叶面深绿色,被疏短毛,叶背淡绿色,密被白色绒毛,主脉和侧脉在叶背隆起,图片中叶片的基部长翅状叶柄、叶背密被白绒毛及边缘锯齿是重要识别特征,逆光观察时叶脉网纹尤为明显。
-
花:头状花序多数,在枝端密集成伞房状或复伞房状花序;总梗被白色柔毛,总苞圆柱形,长8-12mm,宽4-6mm,总苞片2层,外层苞片绿色,卵形,被短毛,内层苞片披针形,干膜质,透明;花全部为两性管状花,花冠白色或淡紫色,长约8mm,顶端5裂,裂片三角形,图片中可见头状花序密集排列,总苞呈细长圆柱形,花冠多为白色或淡紫色,花谢后结瘦果。
-
果实:瘦果圆柱形,长约4mm,具棱,被短毛,冠毛1层,白色,羽状,长约6mm,图片中成熟的果实可见白色冠毛,易脱落,是区别于近缘种的重要特征。
地胆草药材性状与图片特征
地胆草药材为干燥的全草,包括根、茎、叶、花或果实,其药材图片中可通过以下特征鉴别真伪与品质:
-
整体形态:全草稍卷曲,长15-40cm,根、茎、叶、花果俱全,图片中可见根簇生于茎基,茎多分枝,叶多破碎或脱落,部分带头状花序,整体呈灰绿色或黄绿色。
-
根:根呈细长圆柱形,常弯曲,长5-15cm,直径0.1-0.3cm,表面灰棕色至黑褐色,有细纵纹及支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浅黄白色,木部浅黄色,图片中根的细长形态、表面纵纹及断面颜色是关键,若根粗壮、断面皮部厚则品质较佳。
-
茎:茎圆柱形,直径0.2-0.5cm,表面黄绿色或绿褐色,具纵棱,被白色短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图片中可见茎的纵棱和白色短毛,断面中空的特征明显。
-
叶: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倒卵状披针形,边缘具锯齿,叶面深绿色,叶背灰绿色,密被白色绒毛,叶柄具翅状结构,图片中叶背密被白绒毛(可通过放大观察)和叶柄翅状结构是重要鉴别点,若叶背白绒毛脱落则品质较次。
-
花与果实:头状花序多已脱落,残留的总苞呈圆柱形,黄绿色;偶见完整的头状花序,花冠白色或淡紫色,冠毛白色,图片中若可见密集的头状花序或白色冠毛,则可判断为花果期采收的药材。
-
气味与味道:气微,味微苦、辛,图片中无法体现气味,但可通过描述辅助鉴别,若味苦辛则符合地胆草特征,若味淡或有霉味则可能为伪品或劣质品。
地胆草图片与其他易混品的鉴别
地胆草在民间使用中易与白花地胆草(Elephantopus tomentosus)、苦地胆(Elephantopus scaber)等近缘种混淆,可通过图片特征区分:
特征 | 地胆草 | 白花地胆草 | 苦地胆 |
---|---|---|---|
叶背绒毛 | 密被白色绒毛,呈灰绿色 | 密被灰白色绒毛,叶色较浅 | 密被黄褐色绒毛,叶背色暗 |
头状花序 | 花冠白色或淡紫色,总苞圆柱形 | 花冠纯白色,总苞卵形 | 花冠淡紫色,总苞钟形 |
根 | 主根细长,直径0.1-0.3cm | 主根较短,直径0.2-0.4cm | 主根粗壮,直径0.3-0.6cm |
茎 | 被白色贴伏短毛,棱纹明显 | 被灰白色长柔毛,棱纹不明显 | 被黄褐色糙毛,棱纹显著 |
地胆草的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地胆草性寒,味苦、辛;归肝、肺、肾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消肿止痛、止咳平喘的功效,临床常用于:
- 热毒病症:感冒发热、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可配伍板蓝根、金银花等;
- 肺热咳嗽:肺热壅盛所致的咳嗽痰黄,可配伍黄芩、瓜蒌等;
- 痈肿疮毒:乳痈、疔疮、蛇虫咬伤,可鲜品捣敷或配伍蒲公英、紫花地丁等;
- 湿热泻痢:湿热所致的腹泻、痢疾,可配伍黄连、木香等。
地胆草的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 注意事项:
- 脾胃虚寒者慎用,忌生冷、辛辣食物;
- 孕妇禁用,其性寒凉,易伤胎气;
- 不宜长期过量服用,以免损伤脾胃;
- 对地胆草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地胆草药材图片的采集与应用建议
为确保地胆草药材图片的准确性,建议在植物花期至果期(8-10月)采集,此时花果特征明显,便于鉴别,图片拍摄时应包含根、茎、叶、花果的全景及局部特写(如叶背绒毛、总苞形态、根断面等),并标注采集地点、日期等信息,便于科研与临床参考,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对比专业药材图谱或实物图片,结合上述特征进行鉴别,避免误用伪品。
相关问答FAQs
Q1:地胆草与白花地胆草在图片上如何区分?
A1:地胆草与白花地胆草同属菊科地胆草属,但可通过以下图片特征区分:①地胆草叶背密被白色绒毛,呈灰绿色,而白花地胆草叶背被灰白色绒毛,叶色较浅;②地胆草头状花序的花冠为白色或淡紫色,总苞呈圆柱形,白花地胆草花冠纯白色,总苞卵形;③地胆草根细长,直径0.1-0.3cm,白花地胆草根较短,直径0.2-0.4cm,地胆草茎被白色贴伏短毛,白花地胆草茎被灰白色长柔毛,图片中观察茎毛的形态和长度也可区分。
Q2:采集地胆草药材时,图片中哪些特征表明品质较优?
A2:优质地胆草药材在图片中应具备以下特征:①根粗壮、完整,表面灰棕色有纵纹,断面皮部厚且黄白色;②茎叶鲜绿,叶片多完整,叶背密被白色绒毛(无脱落或霉变);③带花果者,头状花序密集,总苞完整,冠毛洁白;④无杂质、虫蛀及霉变,整体呈灰绿色或黄绿色,若图片中根细小、叶片破碎、叶背绒毛脱落或带有霉斑,则品质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