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果草是我国传统中草药之一,在民间应用历史悠久,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如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等地,其名称源于民间对植物形态的直观描述,因果实形态似蛇头,全草入药而得名,别名蛇含草、三匹风、龙吐珠等,作为一味常用清热解毒药,蛇果草在历代医籍中多有记载,现代研究也进一步揭示了其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从植物学特征来看,蛇果草为蔷薇科蛇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细长,匍匐或斜生,节处易生根;茎柔弱,长30-100厘米,被柔毛;叶互生,三出复叶,小叶菱状卵形或宽卵形,长2-5厘米,宽1-3厘米,边缘有钝锯齿,两面均被疏柔毛;花单生于叶腋,花瓣5枚,黄色,直径1-1.5厘米;聚合果近球形,成熟时红色,小果密集,形似蛇头,故得此名,其生长环境多为山坡草地、路旁、田埂边等,喜温暖湿润气候,耐阴性强,常成片生长。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蛇果草性寒,味甘、苦,归肝、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止血止痛之功效。《本草纲目》记载其“主治痈肿疔疮,咽喉肿痛,蛇虫咬伤,跌打损伤”,民间常用于治疗热毒所致的多种疾病,其性寒能清热,味甘能缓急,苦能燥湿,既可内服也可外用:内服多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咳嗽痰黄、咽喉肿痛、痢疾、黄疸等热证;外用则鲜品捣烂敷于患处,可治疗痈肿疮疡、乳痈、疔疮、跌打肿痛、外伤出血、蛇虫咬伤等,现代临床实践表明,蛇果草对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乳腺炎、皮肤感染等有较好疗效,尤其对热毒壅盛之证效果显著。
关于蛇果草的用法用量,传统经验认为,内服煎汤常用量为15-30g,鲜品可加倍,或捣汁饮;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需注意,蛇果草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不宜长期大量服用,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孕妇及体质虚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蛇果草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蛇莓苷、委陵菜酸、槲皮素、没食子酸、挥发油等,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止血、增强免疫力等作用,槲皮素和没食子酸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蛇莓苷则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发挥抗炎作用;其止血成分可促进血小板聚集,缩短凝血时间,对外伤出血有较好疗效。
为更直观了解蛇果草的基本信息,可参考下表:
项目 | |
---|---|
别名 | 蛇含草、三匹风、龙吐珠、蛇泡草 |
科属 | 蔷薇科蛇莓属 |
性味归经 | 性寒,味甘、苦;归肝、肺经 |
主要功效 |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止血止痛 |
用法用量 | 内服:15-30g,煎汤;鲜品30-60g,捣汁,外用: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
现代药理作用 | 抗炎、抗菌、抗氧化、止血、增强免疫力 |
注意事项 | 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及体质虚弱者遵医嘱 |
相关问答FAQs
问:蛇果草和蛇莓是同一种植物吗?两者功效有何区别?
答:蛇果草与蛇莓同属蔷薇科蛇莓属,植物形态和功效相似,部分地区民间将蛇莓称为蛇果草,两者存在细微差异,蛇莓学名Duchesnea indica,其聚合果更近球形,小果密集;而部分地区的“蛇果草”可能为同属近缘植物,如蛇莓的变种或不同种群,从功效看,两者均以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为主,但蛇莓在活血化瘀方面稍强,常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蛇果草则更侧重清热解毒,对咽喉肿痛、痈肿疮毒效果更佳,实际应用中需在医师指导下根据具体病情选用。
问:蛇果草可以长期服用吗?有哪些使用禁忌?
答:蛇果草性寒,不宜长期服用,否则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不适,其使用禁忌主要包括:①脾胃虚寒者(如平时易腹泻、胃部冷痛、舌淡苔白)慎用;②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目前缺乏安全性研究;③儿童用量需酌减,且需密切观察反应;④外用时需注意皮肤敏感情况,若出现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蛇果草作为中草药,建议在专业中医师辨证后使用,避免自行长期服用或过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