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乌药图片功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中草药乌药为樟科植物乌药的干燥块根,主产于浙江、湖南、安徽等地,全年均可采挖,除去细根及泥沙,洗净,趁鲜切片,晒干,其性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是临床常用的理气药,具有行气止痛、温肾散寒、温中散寒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寒凝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寒疝腹痛、痛经,以及肾阳不足之小便频数、遗尿等症。

中草药乌药图片功效

从形态特征来看,乌药植物为常绿灌木,高可达5米,根呈纺锤形或结节状,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有纵皱纹及须根痕,质坚硬,茎圆柱形,幼枝密被淡黄色柔毛,叶互生,卵形或椭圆形,长3-7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密被淡黄色柔毛,花腋生,伞形花序,总花梗短,花被片6,黄绿色,雄蕊9,核果椭圆形,熟时紫黑色,其饮片多为类圆形薄片,切面黄白色或浅黄棕色,年轮环状,可见放射状纹理,质脆,气香,味微苦、辛,有清凉感,具体形态特征可通过以下表格清晰呈现:

部位 形态特征 颜色/特征细节
纺锤形或结节状,表面有纵皱纹及须根痕 黄棕色/黄褐色,质坚硬
圆柱形 幼枝密被淡黄色柔毛
卵形或椭圆形,长3-7cm,宽1.5-3cm,全缘 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密被淡黄色柔毛
伞形花序,腋生;花被片6;雄蕊9 花被片黄绿色,总花梗短
果实 椭圆形 熟时紫黑色

在功效作用方面,乌药以行气见长,且性温能散寒,故对寒凝气滞之痛证尤为适宜,其行气止痛作用广泛,可治胸胁胀痛、脘腹胀痛、寒疝腹痛及痛经等,如《本草纲目》记载乌药“治冷气诸冲,心腹胀满,反胃吐食,脚气湿痹,小便频数,小肠疝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乌药含乌药醇、乌药内酯、异乌药内酯等成分,能抑制胃肠平滑肌痉挛,缓解疼痛,并有促进消化液分泌、抗溃疡作用,温肾散寒是乌药的另一重要功效,常用于肾阳不足之小便频数、遗尿,如《妇人良方》缩泉丸,以乌药配益智仁、山药,温肾缩尿,治疗下元虚冷之尿频、遗尿,乌药还能温中散寒,用于脾胃虚寒之呕吐、泄泻,可配干姜、白术等,增强温中散寒、健脾止泻之效。

临床应用中,乌药常配伍其他药物增强疗效,如治疗寒疝腹痛、睾丸偏坠,常与小茴香、川楝子、吴茱萸同用,如天台乌药散;治疗脘腹胀痛、寒凝气滞,常与木香、砂仁、青皮配伍,行气消胀止痛;治疗肾阳不足之遗尿、尿频,常与益智仁、桑螵蛸、金樱子同用,温肾固涩,现代临床还将其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缓解腹痛、腹胀等症状;对于前列腺增生引起的尿频、尿急,也有一定改善作用。

中草药乌药图片功效

使用乌药时需注意,其性温,阴虚火旺者慎用,以免助火伤阴;用量一般为3-10g,煎服,或入丸散;不宜与藜芦同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孕妇应慎用,因其行气之力可能影响胎气。

相关问答FAQs

Q1:乌药和香附都是理气药,功效有何区别?
A1:乌药与香附均能行气止痛,但性味归经及侧重功效不同,乌药性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偏于温肾散寒、行气止痛,尤善治下焦寒凝气滞之寒疝腹痛、肾虚尿频,以及脾胃虚寒之脘腹胀痛;香附性辛平,归肝、三焦经,偏于疏肝理气、调经止痛,长于治疗肝郁气滞之胁痛、痛经、月经不调,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简言之,乌药温散力强,偏温肾暖下焦;香附疏肝力佳,偏调经疏肝郁。

中草药乌药图片功效

Q2:乌药可以长期服用吗?长期服用需要注意什么?
A2:一般不建议长期单独服用乌药,因其性温,长期使用可能助热伤阴,导致口干、咽燥、便秘等阴虚火旺症状,若确需长期服用(如慢性肾阳虚尿频、寒疝反复发作),应在中医师指导下配伍滋阴药(如麦冬、知母)或健脾药(如白术、茯苓),以制约其温燥之性,并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用药方案,用药期间若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师。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通光散的独特功效、作用机制及使用禁忌是什么?
« 上一篇 09-20
中草药用法功效有何讲究?如何正确搭配使用?
下一篇 » 09-20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