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是临床常用清热凉血药,因其根皮赤褐、功效卓著而得名,与白芍同源而不同功,二者在植物来源、性状特征及临床应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准确识别赤芍的植物形态及药材性状,对用药安全及资源利用至关重要,本文将从赤芍的植物学特征、常见品种、图片识别要点、药用价值及鉴别方法等方面,结合图文解析,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赤芍识别参考。
植物学特征:赤芍的形态学解析
赤芍的植物形态是图片识别的核心依据,需从根、茎、叶、花、果实五个部位详细描述:
根
赤芍的根为药用部位,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稍扭曲,长5-40cm,直径0.5-3cm,表面棕褐色或紫褐色,有明显的纵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偶有支根残留,外皮易脱落,脱落处露出浅棕色内皮,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显粉性或角质样;皮部类白色或淡棕色,木部放射状纹理(俗称“菊花心”)明显,形成环状,皮部与木部比例约为1:2至1:3。
茎
茎直立,高50-120cm,基部常带数枚深褐色鳞片叶,茎圆柱形,无毛或下部有疏柔毛,中空,上部茎生叶逐渐变小,与基生叶共同构成二回三出复叶。
叶
叶互生,为二回三出复叶;小叶片狭卵形、披针形或椭圆形,长5-12cm,宽2-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白色骨质细齿(齿尖呈短芒状),两面无毛或沿叶脉有疏短毛;叶柄长2-10cm,无毛或疏被柔毛,基部鞘状抱茎,叶色深绿,表面光滑,背面沿叶脉略隆起。
花
花单生于茎顶或叶腋,直径6-12cm,为两性花;萼片4-5,绿色,卵形或宽卵形,先端尖;花瓣9-13片,倒卵形,粉红色、红色或白色,边缘常呈波状,基部具短爪;雄蕊多数,花药黄色,花丝白色;心皮2-5枚,无毛或疏被短毛,花柱短,柱头头状,花期5-6月,花型丰满,色彩艳丽,是区别于白芍(多为栽培,花型较规整)的重要特征。
果实与种子
果实为蓇葖果,卵圆形或长圆形,长2-3.5cm,直径1-1.5cm,成熟时沿腹缝线开裂,内含数粒黑色种子;种子卵形,长约3mm,黑色有光泽,表面具网状纹理,果期7-8月。
常见品种:赤芍的“家族成员”
赤芍的植物来源因产地和习用习惯不同,可分为多个品种,不同品种在形态和性状上存在差异,图片识别时需注意区分:
赤芍(草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
- 分布:主产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及华北地区,为《中国药典》收载的正品来源之一。
- 特征:根较细长,表面棕褐色,纵皱纹明显,断面粉性强,木部放射状纹理清晰;花多为粉红色,花瓣9-13枚,边缘略波状;叶缘骨质细齿尖锐。
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
- 分布:主产于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西南及西北地区,为川贵地区的习用品。
- 特征:根较粗壮,表面紫褐色或黑褐色,质地坚硬,断面角质样,皮部较薄;花色较深,多为深红色或紫红色,花瓣7-12枚,花型较小;叶缘骨质细齿较钝,叶片质地较厚。
多花芍药(Paeonia emodi Wall. ex Royle)
- 分布:分布于西藏、新疆等高海拔地区,部分地区作赤芍使用。
- 特征:根粗大,呈长圆柱形,表面灰褐色,有深纵沟;花白色或淡红色,花瓣10-15枚,花大而艳;蓇葖果较大,内含种子较多。
图片识别要点:从“看图识药”到“辨药”
赤芍的图片识别需结合植物全株(花、叶、茎)和药材(根)的形态,以下为关键识别特征及图片对比要点:
根部图片识别
- 完整药材:展示圆柱形、稍扭曲的根,表面棕褐/紫褐色,有纵沟和皮孔,突出“不去外皮”的特征(区别于白芍的去皮加工)。
- 断面特征:需显示平坦断面,粉性或角质样,皮部(淡棕色)与木部(类白色)界限分明,放射状纹理清晰(“菊花心”)。
- 品种对比:赤芍(根细、色浅、粉性强)vs 川赤芍(根粗、色深、角质样)。
叶部图片识别
- 复叶形态:重点展示二回三出复叶,小叶片狭卵形/披针形,边缘具白色骨质细齿(齿尖有短芒),叶柄基部鞘状抱茎。
- 叶面特征:叶面深绿光滑,背面沿叶脉略隆起,无毛或疏被短毛(区别于白芍叶缘无骨质齿)。
花部图片识别
- 花蕾与盛花:花蕾卵圆形,绿色;盛花花瓣倒卵形,粉红/红色,边缘波状,雄蕊黄色(数量多),心皮2-5枚。
- 花型差异:赤芍花瓣9-13枚,花型开放;川赤芍花瓣7-12枚,花色更深;多花芍药花瓣10-15枚,花更大。
果实与种子图片
- 蓇葖果:展示卵圆形果实,成熟时开裂,内含黑色种子;种子卵形,黑色有网纹,表面光滑。
药用价值:赤芍的“药效密码”
赤芍性微寒,味苦,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火、退虚热之功效,是中医治疗血热、瘀血证的核心药物之一。
传统应用
- 清热凉血:用于温毒发斑(如斑疹紫暗)、吐血衄血(血热妄行之出血),常与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配伍(如犀角地黄汤)。
- 散瘀止痛:用于经闭痛经、癥瘕积聚(如子宫肌瘤)、跌打损伤,常与桃仁、红花、当归配伍(如桃红四物汤)。
- 清肝火:用于目赤肿痛、肝火头痛,常与菊花、黄芩、夏枯草共用。
- 退虚热:用于热病后期阴伤发热(如夜热早凉),常与青蒿、鳖甲、知母配伍(如青蒿鳖甲汤)。
现代药理研究
赤芍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等单萜苷类化合物,具有:
- 抗炎镇痛:抑制炎症因子释放,缓解关节炎、软组织损伤疼痛。
- 抗血栓: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辅助治疗。
- 保肝:减轻肝损伤,降低转氨酶,用于肝炎、肝纤维化。
- 免疫调节:双向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
赤芍与白芍鉴别:易混淆品种的“分水岭”
赤芍与白芍均来源于芍药根,但因加工方式和功效不同,需严格区分,以下是二者的关键鉴别要点:
鉴别项目 | 赤芍 | 白芍 |
---|---|---|
植物来源 | 野生芍药(P. lactiflora)或川赤芍(P. veitchii) | 栽培芍药(P. lactiflora) |
加工方式 | 采挖后直接晒干,不去外皮 | 采挖后煮去皮,晒干 |
性状特征 | 根棕褐/紫褐色,有纵沟和皮孔,断面粉性 | 根类白/淡棕红色,光滑,断面角质样,有“菊花心” |
性味 | 微寒,苦 | 微寒,苦、酸 |
功效 |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 养血调经、柔肝止痛、敛阴止汗 |
临床应用 | 热入营血、瘀血证 | 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肝脾不和 |
分布与采收加工:赤芍的“来路”
分布
赤芍多生于山坡草地、林缘、灌丛中,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怕涝,适宜生长在海拔500-1500m的山地,主产于内蒙古(赤峰、呼伦贝尔)、黑龙江(大兴安岭)、吉林(通化)、四川(阿坝、甘孜)等地,其中内蒙古和东北产区为道地产区。
采收加工
- 采收期:秋季(9-10月)采挖,此时根中有效成分含量最高。
- 加工方法:挖取后,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至半干,撞去外皮(部分地区不去皮),再晒至足干,若趁鲜切片,称为“赤芍片”,断面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粉性。
-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避免与藜芦同贮(中药“十八反”禁忌)。
相关问答FAQs
问:赤芍和白芍在图片上如何快速区分?
答:可通过“根、叶、花”三方面快速区分:①根部:赤芍根表面棕褐/紫褐色,不去外皮,有纵沟和皮孔;白芍根表面类白/淡棕红色,光滑无皮孔(已去皮)。②叶片:赤芍叶缘具白色骨质细齿(齿尖有短芒);白芍叶缘无骨质齿,呈全缘或微波状。③花朵:赤芍多为野生,花色粉红/红色,花瓣边缘波状;白芍为栽培,花型规整,花色多为白色或浅粉,赤芍图片常带完整茎叶(野生状态),白芍多为加工后的药材根(无地上部分)。
问:赤芍的图片中如何辨别真伪?
答:真品赤芍根呈圆柱形,表面有纵沟和皮孔,质硬而脆,断面平坦,粉性或角质样,皮部与木部界限分明,放射状纹理明显;伪品(如赤雹根、白前根)多呈圆锥形或纺锤形,表面无纵沟,断面纤维性,无粉性或放射状纹理,花部特征也可辅助鉴别:真品花瓣倒卵形,雄蕊黄色;伪品花瓣形态异常(如花瓣过小或过多),花药颜色非黄色,若需进一步确认,可结合产地(赤芍主产东北、四川)和断面“菊花心”特征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