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针是菊科植物小蓟的干燥地上部分,又名小蓟、刺蓟、猫蓟等,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的田野、路旁及山坡草地,其名“婆婆针”或源于其茎叶多刺如针,亦或与民间常用其治疗妇科疾病相关,作为传统中草药,婆婆针性味甘、苦,凉,归心、肝经,以凉血止血、散瘀消肿为主要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血热出血、痈肿疮毒等症,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止血与清热解毒药之一。
从植物形态来看,婆婆针为多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茎直立,有纵棱,幼茎被白色柔毛,老茎近无毛;基生叶和下部叶丛生,叶片呈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边缘有波状齿或羽状浅裂,裂片有针刺,两面均被白色柔毛;头状花序单生于茎顶或枝端,总苞钟形,苞片多层,覆瓦状排列,外层苞片有针刺;花冠管状,紫红色或白色,瘦果椭圆形,冠毛羽状,灰白色,其花果期多在5-9月,采收多在夏秋两季花开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阴干后切段入药。
婆婆针的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可通过以下表格清晰呈现:
项目 | |
---|---|
性味 | 甘、苦,凉 |
归经 | 归心、肝经 |
功效 | 凉血止血,散瘀消肿,解毒消痈 |
主治 | 血热出血: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等; 痈肿疮毒:乳痈、疔疮、跌打损伤瘀肿疼痛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
在传统应用中,婆婆针的止血功效尤为突出,尤其适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出血症,治吐血、咯血,可单用鲜品捣汁服,或配伍白茅根、侧柏叶等同用,以增强凉血止血之效;治崩漏下血,常与地榆、蒲黄配伍,共奏收敛止血之功,其散瘀消肿之力亦佳,治跌打损伤瘀肿,可单味捣烂外敷,或配伍三七、当归等活血化瘀药内服;治乳痈初起,常与蒲公英、瓜蒌同用,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婆婆针含黄酮类、生物碱、皂苷等成分,具有缩短凝血时间、收缩血管、抗炎、降血压及抑菌等作用,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使用婆婆针时需注意,因其性凉,凡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慎服,以免引起腹痛、腹泻;孕妇应忌用,其活血作用可能增加流产风险,鲜品外敷时需注意观察皮肤反应,过敏者应立即停用,现代临床还发现,婆婆针对高血压病有一定的辅助降压效果,常与其他降压药配伍使用,但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附方两则:①治尿血:婆婆针、车前草各15g,白茅根30g,水煎服。(《福建民间草药》)②治疔疮恶肿:婆婆针鲜叶适量,加食盐少许捣烂敷患处。(《泉州本草》)
相关问答FAQs
Q1:婆婆针与大蓟有何区别?
A1:婆婆针(小蓟)与大蓟同属菊科,功效相近,但区别在于:植物形态上,小蓟植株较矮(30-90cm),叶披针形,裂片针刺较短;大蓟植株较高(50-100cm),叶长圆状披针形,裂片针刺较长,药性上,小蓟偏于凉血止血,尤擅治尿血、崩漏;大蓟偏于凉血止血、解毒消痈,尤擅治吐血、疔疮,小蓟有时可作野菜食用,大蓟则较少食用。
Q2:婆婆针可以长期服用吗?
A2: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婆婆针,婆婆针性凉,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可能导致食欲不振、便溏等不适,若需长期使用(如慢性出血调理),应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配伍温中健脾药物(如黄芪、白术)以制约其寒性,并定期调整用药方案,孕妇、过敏体质者及有出血倾向疾病(如血小板减少)者,需在医师指导下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