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子草,又名叶下珠、珍珠草、夜合草、阴阳草等,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Phyllanthus urinaria L.的干燥全草,是我国传统中草药之一,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明目、消积等功效,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痢疾、肠炎、小儿疳积、眼结膜炎、泌尿系感染等疾病,近年来,随着现代药理学研究的深入,珠子草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逐渐被揭示,其在抗病毒、保肝、抗肿瘤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受到广泛关注。
来源与植物形态特征
珠子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高15-60cm,根细长,圆锥形,黄白色,茎直立或平卧,基部多分枝,具棱,绿色或带紫红色,表面有短柔毛,叶单叶互生,叶片纸质,椭圆形或长圆形,长3-9mm,宽1.5-3mm,先端圆钝,基部偏斜,边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叶脉明显;叶柄极短,托叶小,三角形,褐色,花雌雄同株,1-3朵簇生于叶腋,花小,黄绿色;雄花:花梗纤细,萼片5-6,卵形,雄蕊3,花丝基部合生;雌花:花梗短,萼片5-6,卵形,花柱分离,柱头2裂,蒴果扁球形,直径1-2mm,表面具小疣状突起,成熟时开裂,果轴宿存,种子球形,黄褐色,具细网纹,花期4-6月,果期7-10月。
以下为珠子草主要形态特征的简要概括:
部位 | 形态特征 |
---|---|
根 | 细长,圆锥形,黄白色,主根不明显,侧根较多 |
茎 | 直立或平卧,高15-60cm,基部多分枝,具棱,绿色或带紫红色,被短柔毛 |
叶 | 单叶互生,椭圆形或长圆形,长3-9mm,宽1.5-3mm,先端圆钝,基部偏斜,全缘,上面深绿,下面灰绿 |
花 | 雌雄同株,1-3朵簇生于叶腋,花小,黄绿色;雄花萼片5-6,雄蕊3;雌花花柱分离 |
果实 | 蒴果扁球形,直径1-2mm,表面具小疣状突起,成熟时开裂,果轴宿存 |
种子 | 球形,黄褐色,具细网纹 |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根据《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等典籍记载,珠子草性味甘、苦,凉;归肝、脾、大肠经,其核心功效可概括为“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明目消积”,具体主治病症如下:
- 清热解毒:用于热毒所致的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疮毒、蛇虫咬伤等,可单味捣烂外敷,或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内服。
- 利湿退黄:为治疗黄疸型肝炎的要药,对湿热黄疸(身目发黄、小便黄赤、腹胀纳差)效果显著,常配茵陈、栀子、大黄等同用;现代临床也用于急性胆囊炎、泌尿系感染等属湿热证者。
- 明目退翳:用于肝火上炎所致的眼结膜炎、角膜炎、目赤肿痛、眼生翳膜等,可单味煎水洗眼,或配决明子、菊花、谷精草等内服。
- 消积杀虫:用于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形体消瘦、腹胀食少)、虫积腹痛(蛔虫、蛲虫),可配使君子、苦楝皮等煎服;鲜品捣汁还可用于皮肤湿疮、湿疹。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鲜品可用30-60g);或研末,每次1-3g;或捣汁饮。
-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或研末调涂。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寒者慎用,因其性凉,易伤脾胃,可能出现腹泻、腹痛等不适。
- 孕妇忌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珠子草有收缩子宫作用,可能引发流产。
- 不宜长期过量服用,以免苦寒伤正,具体用药需遵医嘱。
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珠子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化学成分
珠子草的活性成分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黄酮类:如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及其苷类,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
- 鞣质类:如没食子酸、柯里京(Corilagin),可抑制病毒复制、保护肝细胞。
- 生物碱类:如叶下珠碱、珠子草碱,具有抗肿瘤、抗菌活性。
- 三萜类:如羽扇豆醇、乌苏酸,有抗炎、降血糖作用。
- 其他:还含有酚酸、甾醇、挥发油等成分。
药理作用
- 抗病毒作用:珠子草提取物对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均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病毒DNA/RNA聚合酶、阻断病毒吸附和进入细胞、调节机体免疫等途径发挥作用,研究显示珠子草中的柯里京能显著抑制HBV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的分泌。
- 保肝作用:对化学性肝损伤(如CCl₄、酒精所致)和免疫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可降低ALT、AST水平,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其机制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提高SOD、GSH-Px活性)、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抗肝纤维化等有关。
- 抗菌消炎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急慢性炎症有显著抗炎效果,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有关。
- 抗肿瘤作用:体外实验表明,珠子草提取物对肝癌(HepG2)、胃癌(SGC-7901)、肺癌(A549)等多种肿瘤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其机制涉及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
- 其他作用:还具有降血糖、降血脂、调节免疫、抗结石等作用,如黄酮类成分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鞣质类成分可抑制胆固醇结石形成。
临床应用与展望
珠子草在临床应用中,常用于治疗以下疾病:
- 病毒性肝炎:以珠子草为主药,配伍茵陈、板蓝根、黄芪等,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改善肝功能、促进HBV-DNA转阴,如珠子草胶囊(成分为珠子草提取物)已用于临床,疗效确切。
- 小儿疳积:用鲜珠子草15g,鸡内金6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疳积,疗效显著。
- 泌尿系感染:珠子草30g,车前子15g,甘草6g,水煎服,用于湿热淋证(尿频、尿急、尿痛),可缓解症状,减少复发。
- 皮肤疾病:鲜珠子草捣烂外敷,治疗痈肿疮毒、湿疹、皮炎,有清热解毒、收敛生肌之效。
随着对珠子草活性成分的进一步分离和药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其在抗病毒药物、保肝药物、抗肿瘤药物等领域的开发潜力巨大,通过规范化种植(GAP)提高药材质量,以及开发中药复方、制剂(如颗粒剂、滴丸、注射剂等),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珠子草的药用价值,为临床提供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关问答FAQs
问:珠子草和叶下珠是同一种植物吗?
答:是的,珠子草是叶下珠的别名之一,二者为同种植物,学名均为Phyllanthus urinaria L.,珠子草还被称为珍珠草、夜合草、阴阳草等,不同地区因习性和形态差异可能有不同别名,但植物来源和药用部位一致。
问:珠子草治疗肝炎有科学依据吗?
答: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珠子草提取物中的没食子酸、柯里京、黄酮类等成分具有显著的抗乙肝病毒(HBV)和保肝作用,其可通过抑制HBV-DNA聚合酶活性、阻断病毒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损伤、促进肝细胞再生等途径,改善肝功能,促进HBV标志物转阴,临床研究也证实,珠子草单用或配伍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改善患者症状、降低转氨酶、提高HBV-DNA转阴率,具有确切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