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的命名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实用信息,其中以数字开头的药材并不常见,而“零”字开头的药材更是寥寥无几,却各具独特的药用价值与应用历史,这类药材或因地域俗称、形态特征而得名,或因古代医籍记载而流传,在现代中医药体系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典型的“零开头”药材,包括其来源、性效、应用及注意事项,为中医药爱好者与从业者提供参考。
“零开头”药材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零陵香”,零陵香为报春花科植物灵香草的干燥全草,主产于广西、云南等地,其名最早见于《嘉祐本草》,因古代零陵郡(今广西桂林一带)盛产此草,香气持久,故名“零陵香”,该药材性味辛、温,归肺、胃经,具有芳香化湿、辟秽和中、祛风止痛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湿浊中阻所致的脘痞呕吐、腹痛泄泻,以及外感暑湿胸闷、鼻塞流涕,还可治疗牙痛、口臭等症,现代研究表明,零陵香含挥发油(主要为香豆素、龙脑等),具有抗菌、抗炎、促进消化等作用,外用还可改善皮肤瘙痒,其用法多为内服煎汤,3-6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掺或煎水含漱。
另一种较为常见的“零开头”药材是“零余子”,其为薯蓣科植物薯蓣(山药)的叶腋间珠芽,又称“山药豆”“零余蛋”,零余子与山药同源,性味甘、平,归脾、肺、肾经,功效与山药相似,能补脾益肾、涩精止带,常用于脾虚泄泻、肾虚遗精、带下尿频、消渴等症。《本草纲目》记载其“补虚损,强腰脚,长志安神,主泄精健忘”,既可入药,也可作为食材,煮粥、炖汤或炒制均可,口感软糯,兼具药食同源之妙,用量一般为9-15克,煎服或煮食。
部分地区还流传着“零蛋草”的俗称,为菊科植物鳢肠的干燥地上部分,因其成熟种子形似“零蛋”而得名,但需注意,此名并非药典正式名称,鳢肠的正规名称为“墨旱莲”,性味甘、酸、寒,归肾、肝经,具有滋补肝肾、凉血止血的功效,常用于牙齿松动、须发早白、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症,使用时需注意其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
以下是“零开头”药材主要信息汇总:
药材名称 | 来源 | 性味归经 | 功效主治 | 用法用量 |
---|---|---|---|---|
零陵香 | 报春花科植物灵香草干燥全草 | 辛、温;归肺、胃经 | 芳香化湿,辟秽和中,祛风止痛;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外感暑湿、鼻塞、牙痛 | 内服3-6g,煎汤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掺或含漱 |
零余子 | 薯蓣科植物薯蓣叶腋珠芽 | 甘、平;归脾、肺、肾经 | 补脾益肾,涩精止带;用于脾虚泄泻、肾虚遗精、带下、消渴 | 9-15g,煎服或煮食 |
零蛋草(墨旱莲) | 菊科植物鳢肠干燥地上部分 | 甘、酸、寒;归肾、肝经 | 滋补肝肾,凉血止血;用于须发早白、血热出血、牙齿松动 | 6-12g,煎服;外用适量捣敷 |
归纳来看,“零开头”药材虽数量不多,但形态各异,功效有别,既有芳香化湿的零陵香,也有药食同源的零余子,还有兼具滋补止血的墨旱莲,它们或因地名、形态得名,或因民间俗称流传,共同构成了中医药宝库中的独特组成部分,在使用时,需严格依据药典记载与专业指导,确保安全有效。
FAQs
Q1:零陵香和灵香草是同一种药材吗?
A1:是的,零陵香为报春花科植物灵香草的干燥全草,是灵香草的正式药用名称。“零陵”为古代地名(今广西桂林一带),因该地盛产此草,香气浓郁且持久,故得名“零陵香”,二者为同种药材,临床应用与功效一致。
Q2:零余子可以直接食用吗?有哪些注意事项?
A2:零余子(山药豆)可直接食用,且药食同源,营养丰富,可煮粥、炖汤、蒸制或炒制,口感软糯,具有补脾益肾的功效,注意事项:① 生零余子微毒,需彻底煮熟后食用;② 适量食用,过量可能引起腹胀、消化不良;③ 湿盛中满、有积滞者慎食,以免加重脾胃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