蓍的中草药别名有哪些?这些别名的由来与药用功效是什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蓍,作为中国传统中草药之一,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其名称在不同典籍、地域及民间语境中衍生出丰富的别名,这些别名或源于形态特征,或关联药用功效,或承载文化内涵,共同构成了蓍草多元的身份标识,本文将系统梳理蓍的中草药别名,并从来源、含义及应用背景等维度展开详细解析,以期为相关研究与文化传承提供参考。

蓍的中草药别名

蓍的植物学基础与药用概况

蓍为菊科蓍属植物,学名Achillea alpina L.,多年生草本,高可达60-100厘米,茎直立,有棱,叶互生,羽状深裂,头状花序顶生,白色或淡粉色,花期6-8月,果期8-9月,其全草可入药,性微寒,味辛、苦,归肝、脾经,具有活血化瘀、解毒消肿、止血止痛等功效,常用于跌打损伤、经闭痛经、痈肿疮毒、风湿痹痛等症,因适应性强,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地区,生于山坡草地、林缘及灌丛中,在古代,蓍草因“生十岁百茎,故字从耆”(《说文解字》),被视为长寿与智慧的象征,常用于占卜,因而衍生出诸多带有文化色彩的别名。

蓍的中草药别名分类及解析

蓍的别名体系复杂,依据命名逻辑可大致分为古籍典籍记载、地方俗称、形态特征关联、功效指向及文化隐喻五大类,各类别相互交织,共同反映蓍草的多重价值。

(一)古籍典籍中的正统别名

古代医药典籍对蓍的命名多体现其药用地位与文化内涵,具有权威性与传承性。

  • 蓍草:为正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记载:“蓍草,味苦,平,主痈疽,恶疮,痔瘘,一名蜈蚣草,生川谷。”此处“蓍草”为通用名,“蜈蚣草”则为早期别名,二者并列使用。
  • 锯草:出自《本草纲目》,李时珍释名:“蓍,耆也,茎坚劲,故从耆,锯叶者,其叶如锯齿也。”因叶片边缘具锐锯齿,故名“锯草”,突出其形态特征。
  • 一枝蒿:见于《植物名实图考》,云:“一枝蒿,江西、湖南山坡有之,一根一茎,高尺余,叶似艾而细,头开白花,如伞状。”因植株常单茎直立,分枝少,形似“一枝”,故名“一枝蒿”,为民间常用俗名,亦被典籍收录。
  • 羽衣草:源自《救荒本草》,记载:“蓍草,叶似青蒿而细,有锯齿,开白花,如菊,俗名羽衣草,言其叶羽状分裂也。”因叶片羽状深裂,形态如鸟羽,故名“羽衣草”,兼具形态描述与诗意联想。

(二)地方俗称与方言别名

不同地区因方言差异、生长环境及民间应用习惯,对蓍草赋予多样化的地方别名,这些名称生动鲜活,体现地域特色。

蓍的中草药别名

  • 千层塔:流行于西南地区,如四川、云南等地,因蓍草的头状花序密集排列,层层叠叠,形似佛塔,故名“千层塔”,此名兼具形态比喻与地域信仰,当地民间认为其有“祛邪纳福”之效。
  • 龙牙草:在东北部分地区使用,因根茎短缩,常有残留的木质茎基,形似龙牙,故名,需注意,“龙牙草”为仙鹤草(Agrimonia pilosa)的通用别名,但在部分蓍草分布区,二者曾混用,需结合植物形态区分。
  • 蜈蚣草:全国多地通用,除《神农本草经》记载外,民间亦因叶片羽状分裂的侧片排列密集,形似蜈蚣足部,故名,此名流传广泛,甚至成为部分地区的正名。
  • 血见愁:分布于华北、西北地区,因蓍草能活血化瘀、止血,治疗跌打损伤及妇科出血症效果显著,民间称“血见愁”,即“血遇之则愁(止)”之意,直接指向其药用功效。

(三)形态特征关联的别名

此类别名以蓍草的植株形态、叶、花、茎等外部特征为命名依据,直观形象,易于辨识。

  • 棱蒿:因茎具明显纵棱,表面有细纵沟,与普通蒿草(茎多圆柱形)区别显著,故名“棱蒿”,突出茎的形态特征。
  • 裂叶蒿:强调叶片羽状深裂的特征,裂片呈披针形或条形,边缘有锯齿,叶片分裂程度深,故名“裂叶蒿”,与“羽衣草”形态描述角度互补。
  • 白花蜈蚣草:在“蜈蚣草”基础上,因花色为白色或淡粉色,故称“白花蜈蚣草”,以区别于其他开黄花的“蜈蚣草”类植物(如菊科某些近缘种)。
  • 独脚草:因植株常单茎生长,少分枝,基部叶丛生,茎直立如独脚,故名“独脚草”,多见于华东地区民间俗称。

(四)功效与应用指向的别名

此类别名直接关联蓍草的药用功效,反映民间对其药性的认知与应用经验。

  • 活血丹:在南方部分地区,因蓍草能活血通络,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民间称“活血丹”,寓意“活血化瘀之灵丹”。
  • 解毒草:因全草具清热解毒之效,可治疗痈肿疮毒、蛇虫咬伤,故有“解毒草”之名,在民间草药应用中广为流传。
  • 痛经草:针对其调经止痛的功效,妇科常用蓍草治疗经闭、痛经,民间称“痛经草”,直接指向适应症,体现“对症用药”的朴素理念。
  • 消肿刺:因外用可消痈肿,治疗疮疡初起的红肿热痛,民间称“消肿刺”,刺”或指其茎的棱角,或暗示外用时的刺激感(实际无毒性)。

(五)文化与民俗相关的别名

蓍草因古代占卜用途及象征意义,衍生出诸多带有文化隐喻的别名,此类名称超越药用范畴,承载哲学与民俗内涵。

  • 神草:源于《周易》“蓍之德,圆而神”的记载,蓍草因用于占卜被视为通神之草,故称“神草”,体现其在古代文化中的神圣地位。
  • 灵草:与“神草”意义相近,强调蓍草能“通灵”,占卜者认为其茎秆的纹理变化可预示吉凶,故称“灵草”,常见于道教及民间占卜文献。
  • 长寿草:因蓍草生命力强,生长年限长(“生十岁百茎”),古人以其象征长寿,故称“长寿草”,民间亦有“食蓍草可延年”的传说(虽无科学依据,但反映文化寄托)。
  • 占草:直接关联其占卜功能,为占卜专用蓍草的代称,见于古代文献如《礼记·曲礼》“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豫也……其蓍命之”,故称“占草”。

蓍的主要别名汇总表

为便于系统梳理,现将蓍的主要别名及其来源、含义归纳如下:

蓍的中草药别名

别名 来源/含义 主要使用地区/文献
蓍草 正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蓍”取“耆(长寿)”之意 全国通用,典籍通用
蜈蚣草 叶片羽状分裂如蜈蚣足,《神农本草经》载“一名蜈蚣草” 全国通用,典籍收录
锯草 叶缘具锐锯齿,《本草纲目》释“锯叶者,其叶如锯齿也” 古籍记载,部分地区通用
一枝蒿 单茎直立,形似一枝,《植物名实图考》记载 长江流域,民间常用
千层塔 头状花序密集如塔,流行于西南地区 四川、云南等地
羽衣草 叶片羽状分裂如鸟羽,《救荒本草》记载 古籍记载,部分地区通用
血见愁 止血功效,“血遇之则愁(止)” 华北、西北地区
棱蒿 茎具明显纵棱 古籍记载,形态描述
活血丹 活血化瘀功效,南方民间称“活血丹” 江南、华南地区
神草 《周易》“蓍之德,圆而神”,占卜用 古代文化文献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蓍草的别名“蜈蚣草”与菊科植物“蜈蚣草”(Pteris vittata)是否为同一物种?
解答:并非同一物种。“蜈蚣草”作为别名,特指菊科蓍属植物Achillea alpina,其特征是羽状复叶、头状花序白色;而“蜈蚣草”(Pteris vittata)为凤尾蕨科植物,又名“井栏草”,为蕨类植物,叶片羽状分裂,具孢子囊群,二者科属、形态及功效均不同,需注意区分,避免混淆。

问题2:蓍草在古代占卜中被称为“神草”,这一文化内涵如何影响其别名体系?
解答:蓍草因用于占卜被视为通神之草,《周易》称“蓍之德,圆而神”,赋予其神秘的文化象征,这一内涵直接衍生出“神草”“灵草”“占草”等别名,这些名称不仅反映其药用价值,更承载古人对“天人感应”“沟通神灵”的哲学思考。“长寿草”等别名也因“蓍生百茎”的传说与占卜所需的“年限积累”相关联,形成“药用-文化”双重命名逻辑。

综上,蓍的中草药别名体系是其植物特性、药用价值及文化内涵的综合体现,从“蜈蚣草”的形态描述到“神草”的文化隐喻,每一个别名都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智慧,系统梳理这些别名,不仅有助于准确识别与应用蓍草,更能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如何快速查询最新中药材价格行情及走势分析?
« 上一篇 09-21
中药材天地网招聘,有哪些岗位值得关注?
下一篇 » 09-2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