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和根茎,学名Panax notoginseng (Burk.) F.H. Chen,别名田七、金不换、人参三七等,主产于云南文山、广西等地,其中云南文山因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所产三七品质最佳,被誉为“三七之乡”,三七的种植和应用已有数百年历史,在《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古代医药典籍中均有记载,其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经,具有显著的止血、化瘀、消肿、定痛功效,是中医临床治疗血症和血瘀证的常用药,也是云南白药、片仔癀等中成药的核心成分。
从植物学特征来看,三七为多年生草本,根呈类圆锥形或纺锤形,表面灰褐色或黄棕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和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瘤状突起,习称“狮子头”,质地坚实,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木部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苦回甘,其生长周期较长,一般需3-7年采收,采收多在秋季,挖取根部,洗净,分开主根和根茎,干燥后即可入药,根据加工方法不同,可分为“三七头子”(主根)、“筋条”(根茎旁的侧根)、“剪口”(根茎)等,三七头子”质量最佳。
三七的功效应用广泛,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其止血作用显著,可用于各种出血症,如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等,既能止血不留瘀,又能化瘀生新,尤其适用于出血兼有瘀滞者;三七具有活血化瘀、消肿定痛的作用,常用于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瘀血肿痛等症,如《本草纲目》记载三七“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玉揪药解》亦称其“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现代临床还常用于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并发症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软组织损伤、痛风等。
三七的药理作用与其化学成分密切相关,其主要活性成分为三七总皂苷(PNS),含量可达12%以上,包括人参皂苷Rg1、Rb1、三七皂苷R1等20多种单体皂苷,此外还含有三七素(止血活性成分)、黄酮类、挥发油、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具有止血、抗血栓、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降血脂、降血糖、抗炎、抗氧化、抗肿瘤、促进造血、保护肝肾功能等多种作用,其中止血作用是通过增加血小板数量和功能,收缩局部血管,促进凝血因子活性实现;活血化瘀作用则与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有关。
成分类别 | 主要成分 | 含量范围 | 主要作用 |
---|---|---|---|
皂苷类 | 三七总皂苷(人参皂苷Rg1等) | 8%-12% | 止血、活血、抗心肌缺血、降血脂 |
氨基酸类 | 人参氨酸、三七素 | 7%-2.5% | 止血(三七素)、促进蛋白质合成 |
黄酮类 | 槲皮素、山奈酚 | 6%-1.5% | 抗氧化、抗炎、保护血管 |
多糖类 | 三七多糖 | 2%-4% | 免疫调节、抗肿瘤 |
微量元素 | 钙、铁、锌、硒等 | 参与机体代谢,增强抵抗力 |
需要注意的是,三七虽好,但并非人人适宜,孕妇、经期女性应慎用,因三七活血作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血虚无瘀者忌用,以免耗伤气血;服用三七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食物,不宜与藜芦同用(中药“十八反”);三七粉建议用温水送服,一般用量为3-10克,研粉吞服每次1-3克,过量服用可能导致恶心、呕吐、出血倾向等不良反应,长期服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相关问答FAQs
Q:三七和土三七有什么区别?如何避免误用?
A:三七与土三七虽名相似,但科属、成分和毒性完全不同,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含人参皂苷,无毒;土三七为菊科千里光属,含吡咯生物碱(如千里光碱),有明确肝毒性,长期服用可导致肝小静脉阻塞病(VOD),区分方法:三七根呈类圆锥形,表面有“狮子头”(瘤状突起),断面灰绿色;土三七根呈圆柱形或块状,表面无“狮子头”,断面呈黄白色或暗褐色,购买时需认准正规渠道,避免误用土三七。
Q:长期服用三七会有副作用吗?哪些人群不适合?
A:正常剂量下服用三七安全性较高,但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引发副作用,如:①出血倾向:增加牙龈出血、皮下瘀斑、消化道出血风险,尤其与抗凝药(如阿司匹林、华法林)合用时;②胃肠道反应:可能出现恶心、腹胀、食欲不振;③过敏反应:少数人出现皮疹、瘙痒,以下人群不适合:孕妇、经期女性(活血致出血);儿童、肝肾功能不全者(代谢能力弱);过敏体质者;正在服用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物者(需医生指导调整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