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类中药材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药材类别,指植物的成熟种子或种仁部分,这类药材多富含油脂、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兼具药用与营养价值,在中医理论中,籽类药材因多禀“种子”之特性,常具“沉降”之性,善于调理脏腑气机、补益亏虚、消导积滞等,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多科疾病,以下将介绍临床常用的籽类中药材,分述其来源、功效与应用等内容。
理气消食类籽类药材中,橘核较为常用,其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种子,味苦、性平,归肝、肾经,能行气散结、止痛,常用于疝气疼痛、睾丸肿痛及乳房结块,煎服剂量一般为3-10g,气虚者需慎用,砂仁则来源于姜科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成熟果实,其种子为药用部分,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可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适用于湿浊中阻导致的脘痞不饥、脾胃虚寒泄泻及妊娠恶阻,煎服时需后下(3-6g),阴虚血燥者不宜使用,麦芽是禾本科大麦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味甘、性平,归脾、胃经,擅长消食健胃、回乳消胀,尤其对米面薯芋食积效果显著,还可用于乳汁郁积及断乳,常规煎服10-15g,大麦芽30-120g可回乳,哺乳期妇女不宜单用大麦芽回乳,莱菔子为十字花科萝卜的成熟种子,味辛、甘、性平,归脾、胃、肺经,能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用于食积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及咳喘痰多,生用可吐风痰,炒用消食力更强,煎服6-10g,但气虚及无食积痰滞者慎用,且不宜与人参同用。
利水渗湿类籽类药材以薏苡仁、车前子为代表,薏苡仁是禾本科薏苡的成熟种仁,味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可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及湿痹拘挛,生用偏于清利湿热,炒用长于健脾止泻,煎服9-30g,津液不足及孕妇需慎用,车前子为车前科车前或平车前的成熟种子,味甘、性寒,归肝、肾、肺、小肠经,能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祛痰,适用于热淋涩痛、水肿尿少、泄泻、目赤肿痛及痰热咳嗽,因种子细小需包煎(9-15g),肾气虚脱及内无湿热者禁用,孕妇慎服。
补益类籽类药材应用广泛,枸杞子、菟丝子较为常见,枸杞子是茄科宁夏枸杞的成熟果实,味甘、性平,归肝、肾经,可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肝肾阴虚导致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昏多泪及虚劳咳嗽,煎服6-12g,但外邪实热、脾虚有湿及泄泻者忌服,菟丝子为旋花科菟丝子的成熟种子,味辛、甘、性平,归肝、肾、脾经,能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适用于肝肾不足的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及肾虚胎漏,煎服6-12g,但阴虚火旺、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者不宜服,决明子为豆科决明或小决明的成熟种子,味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具有清热明目、润肠通便之功,常用于目赤涩痛、头痛眩晕、目暗不明及大便秘结,煎服10-15g,脾胃虚寒、便溏者忌用。
安神类籽类药材中,酸枣仁、柏子仁效果显著,酸枣仁为鼠李科酸枣的成熟种子,味甘、酸、性平,归肝、胆、心经,能养心益肝、安神、敛汗,主治虚烦不眠、心悸多梦、体虚多汗及津伤口渴,可煎服(10-15g)或研末吞服(1.5-3g/次),实邪郁火及滑泄者慎用,柏子仁为柏科侧柏的成熟种仁,味甘、性平,归心、肾、大肠经,可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用于心悸失眠及肠燥便秘,煎服3-10g,便溏及痰多者需慎服。
活血化瘀类籽类药材以桃仁为代表,桃仁为蔷薇科桃或山桃的成熟种子,味苦、甘、性平,归心、肝、大肠经,能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常用于经闭痛经、癥瘕痞块、跌扑损伤、肠燥便秘及咳嗽气喘,煎服时需捣碎(5-10g),孕妇忌用,便溏者慎服。
以下为常用籽类中药材一览表:
药材名称 | 来源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
橘核 | 芸香科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种子 | 苦、平,归肝、肾经 | 行气散结,止痛 | 疝气疼痛,睾丸肿痛,乳房结块 | 煎服,3-10g | 气虚者慎用 |
砂仁 | 姜科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成熟果实 | 辛、温,归脾、胃、肾经 |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 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泄泻,妊娠恶阻 | 煎服,3-6g,后下 | 阴虚血燥者慎用 |
麦芽 | 禾本科大麦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 | 甘、平,归脾、胃经 |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 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食少,乳汁郁积,断乳 | 煎服,10-15g,大麦芽30-120g回乳 | 哺乳期妇女不宜单用大麦芽回乳 |
莱菔子 | 十字花科萝卜的成熟种子 | 辛、甘、平,归脾、胃、肺经 |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 食积气滞,脘腹胀满,咳嗽痰多 | 煎服,6-10g,生用吐风痰,炒用消食 | 气虚及无食积痰滞者慎用,不宜与人参同用 |
薏苡仁 | 禾本科薏苡的成熟种仁 | 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 | 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 | 煎服,9-30g,生用清利,炒用健脾 | 津液不足及孕妇慎用 |
车前子 | 车前科车前或平车前的成熟种子 | 甘、寒,归肝、肾、肺、小肠经 | 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祛痰 | 热淋涩痛,水肿尿少,泄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痰热咳嗽 | 煎服,9-15g,包煎 | 肾气虚脱及内无湿热者禁用,孕妇慎用 |
枸杞子 | 茄科宁夏枸杞的成熟果实 | 甘、平,归肝、肾经 |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 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昏多泪,虚劳咳嗽,消渴 | 煎服,6-12g | 外邪实热,脾虚有湿及泄泻者忌服 |
菟丝子 | 旋花科菟丝子的成熟种子 | 辛、甘、平,归肝、肾、脾经 | 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 | 肝肾不足,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肾虚胎漏,目昏耳鸣,脾肾虚泻 | 煎服,6-12g | 阴虚火旺、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者不宜服 |
决明子 | 豆科决明或小决明的成熟种子 | 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 | 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 目赤涩痛,羞明多泪,头痛眩晕,目暗不明,大便秘结 | 煎服,10-15g | 脾胃虚寒、便溏者忌服 |
酸枣仁 | 鼠李科酸枣的成熟种子 | 甘、酸、平,归肝、胆、心经 | 养心益肝,安神,敛汗 | 虚烦不眠,心悸多梦,体虚多汗,津伤口渴 | 煎服,10-15g,研末吞服1.5-3g | 有实邪郁火及滑泄者慎用 |
柏子仁 | 柏科侧柏的成熟种仁 | 甘、平,归心、肾、大肠经 | 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 心悸失眠,肠燥便秘 | 煎服,3-10g | 便溏及痰多者慎用 |
桃仁 | 蔷薇科桃或山桃的成熟种子 | 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 |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 经闭痛经,癥瘕痞块,跌扑损伤,肠燥便秘,咳嗽气喘 | 煎服,5-10g,捣碎使用 | 孕妇忌用,便溏者慎用 |
籽类药材虽功效广泛,但临床应用需根据患者体质、病情辨证选用,注意配伍禁忌与用药安全,如理气类砂仁、橘核等性多温燥,阴虚者慎用;消食类莱菔子、麦芽等耗气,气虚者不宜久服;补益类枸杞子、菟丝子等滋腻,脾胃虚弱者宜配伍健脾药,合理应用籽类中药材,方能发挥其最大疗效。
相关问答FAQs
-
问:籽类中药材是否都适合长期服用?需要注意什么?
答:并非所有籽类中药材都适合长期服用,补益类的枸杞子、菟丝子等,若体质偏实热或脾胃虚弱,长期服用可能出现腹胀、上火等不适;理气类的砂仁、橘核等性温燥,阴虚者长期服用易耗伤阴液;消食类的莱菔子、麦芽等,气虚者久服可能加重气虚症状,长期服用籽类药材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根据体质调整用药,并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不适及时停诊或调整方剂。 -
问:籽类中药材在煎煮时有什么特殊要求?
答:部分籽类中药材煎煮时有特殊要求,如砂仁、豆蔻等含挥发油成分,宜后下,即在药物即将煎好前5-10分钟放入,避免有效成分挥发;车前子、葶苈子等种子细小,质地较轻,煎煮时易漂浮或糊锅,需用纱布包煎(即装入纱布袋中再与其他药物同煎);桃仁、杏仁等富含油脂,捣碎后煎煮更利于有效成分溶出;炒制后的籽类药材(如炒麦芽、炒莱菔子)可增强消食作用,煎煮时间与一般药物相同,具体煎煮方法需遵医嘱或参照药品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