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性苦、甘,温,归脾、胃经,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补益类药材,素有“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补气健脾之圣药”的美誉,其功效以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为核心,广泛应用于脾虚证、湿证、气虚自汗及胎动不安等病症的治疗,古今医家对其推崇备至,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进一步揭示了其多成分、多靶点的药理作用。
白术的传统功效与应用
白术的药性特点在于“补而不滞,燥而不烈”,既能通过甘温之性补益脾气,又能以苦味燥湿利水,同时兼具固表止汗、安胎之功,临床应用需根据配伍及炮制方法调整侧重。
健脾益气,主治脾虚诸证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运化无力,常见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肢体倦怠、少气懒言等症状,白术甘温补中,苦燥健脾,能直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是治疗脾虚证的核心药物,若脾气虚弱兼有湿阻,常配伍人参、茯苓、甘草,即经典方剂“四君子汤”,共奏益气健脾之效;若脾虚湿盛导致泄泻、食欲差,则与山药、莲子、薏苡仁等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在健脾基础上增强渗湿止泻之力;若脾虚运化无力导致食积腹胀,可配伍枳实、山楂等,如“枳术丸”,以消补兼施,健脾消痞。
燥湿利水,治疗水湿内停
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易导致水湿内停,引发水肿、小便不利、痰饮眩晕等症状,白术既能健脾以治本(助脾运化水湿),又能直接燥湿利水以治标,通过促进水液代谢消除湿邪,若脾虚水肿常配伍茯苓、泽泻、猪苓,即“五苓散”加减,增强利水渗湿之功;若痰饮内停、胸胁胀满,可配伍茯苓、桂枝、甘草,如“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湿;若湿困脾胃、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可配伍厚朴、陈皮,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固表止汗,用于气虚自汗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也”,脾气虚弱则卫气不固,肌表疏松,导致自汗(不因活动、天气炎热而汗出,动则加重),白术能通过健脾益气,固护肌表,增强卫气固摄能力,常与黄芪、防风同用,即“玉屏风散”,其中黄芪补气固表,白术健脾助运,防风祛风走表,三药合用,共奏益气固表止汗之效,对气虚自汗、易感冒者尤为适宜。
安胎,缓解脾虚胎动不安
胎儿的营养依赖母体气血供养,而气血生化源于脾,若脾虚气血不足,或脾虚湿困扰动胎元,易导致胎动不安、胎漏下血,白术健脾益气以养胎,又能燥湿安胎,是妊娠期脾虚胎动不安的常用药物,若气血虚弱兼胎动不安,常配伍人参、阿胶、艾叶,如“胶艾汤”加减,养血安胎;若脾虚湿盛导致胎动不安、腹胀纳差,可配砂仁、黄芩,砂仁行气安胎,黄芩清热安胎,共奏健脾安胎之效,需注意,胎动不安需辨证论治,若因血热、肾虚所致,则需配伍相应药物,白术并非适用于所有胎动不安。
白术的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术含有挥发油(苍术酮、白术内酯Ⅰ、Ⅱ、Ⅲ等)、多糖、苷类(白术苷)、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主要成分与药理作用
成分类别 | 代表成分 | 主要药理作用 |
---|---|---|
挥发油 | 苍术酮、白术内酯Ⅰ | 调节胃肠功能:双向调节胃肠蠕动,缓解脾虚导致的腹胀、泄泻;抗炎: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黏膜损伤。 |
多糖 | 白术多糖 | 增强免疫: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激活巨噬细胞,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辅助降血糖。 |
苷类 | 白术苷 | 利尿:增加尿量与电解质排泄,促进水液代谢;保肝:减轻化学性肝损伤,促进肝糖原合成。 |
氨基酸与微量元素 | 精氨酸、锌、锰等 |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促进造血:改善贫血,增加红细胞、白细胞数量。 |
白术还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抗凝血等作用,其中白术内酯Ⅰ被证实具有显著的抗炎和调节免疫作用,是其健脾、抗炎的核心成分之一;而苍术酮则对胃肠平滑肌有双向调节作用,能缓解脾虚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
白术的使用注意事项
白术虽为补益良药,但使用时需注意辨证论治,避免滥用:
- 体质禁忌:白术性偏温燥,阴虚内热(如五心烦热、口干舌燥、大便干结)、津液亏耗(如舌红少苔、无苔)者慎用,以免助热伤阴;实热证(如高热、面红目赤、大便秘结)者禁用。
- 炮制选择:生白术偏于益气生津、润肠通便,适用于气虚津亏、肠燥便秘;炒白术(麸炒)偏于健脾燥湿,适用于脾虚湿盛、泄泻;土炒白术增强补脾止泻之力,用于脾虚泄泻;焦白术长于健脾消食,用于脾虚食积。
- 配伍禁忌:不宜与桃仁、杏仁、玄参等苦泄破气药或寒凉药长期大量同用,以免耗气伤阴;感冒发热期间暂停使用,以免“闭门留寇”。
相关问答FAQs
Q1:白术和苍术都有健脾燥湿的作用,两者有什么区别?
A1:白术与苍术均能健脾燥湿,但功效侧重不同:白术以补为主,性偏甘温,补脾益气之力较强,尤宜于脾虚气弱、运化无力者,常用于脾虚食少、便溏、气虚自汗;苍术以燥为主,性偏辛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之力较强,尤宜于湿困脾土、风寒湿痹,常用于脘腹胀满、湿温发热、风湿痹痛,简言之,“白术补苍术燥,白术偏补,苍术偏燥”,临床需根据脾虚与湿盛的轻重程度选择。
Q2:脾虚湿盛的人如何用白术调理?有哪些注意事项?
A2:脾虚湿盛常见腹胀、食欲不振、大便黏腻不成形、肢体困重、舌苔白腻等症状,调理时以炒白术为主,配伍茯苓、薏苡仁、陈皮等,增强健脾燥湿之力,如“参苓白术散”加减,注意事项:① 饮食宜清淡,避免生冷、油腻、甜腻食物,以免助湿;② 不宜长期单独大剂量使用白术,可配伍养阴药(如麦冬、石斛)制约其温燥之性;③ 若湿郁化热(如舌苔黄腻、口苦),需配伍黄芩、黄连等清热燥湿药,避免温燥助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