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草,学名鹅不食草(Centipeda minima),为菊科一年生小草本植物,别称石胡荽、球子草、食胡荽等,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及长江流域多地的田野、路旁、湿地,其植株矮小,茎细弱匍匐,叶互生呈匙形,头状花序细小黄褐色,全草可入药,中医理论中,鼻中草性辛温,归肺经,具有通鼻窍、祛风散寒、解毒消肿、化痰止咳之效,是民间治疗鼻塞、鼻炎、鼻窦炎的常用草药,因“通鼻之效如草中捷径”而得名“鼻中草”。
传统偏方应用
鼻中草在民间应用历史悠久,针对不同鼻部症状,形成了多种简单有效的偏方,以下为常见几类及具体用法:
风寒感冒鼻塞、流清涕
组成:鲜鼻中草30g,生姜3片,葱白3段
用法:将鼻中草、生姜、葱白洗净,捣烂如泥,用纱布包裹后热敷于鼻梁及额头,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或取药汁滴鼻,每侧鼻孔2-3滴,每日3次。
适用症状:受凉后鼻塞严重、流清稀鼻涕、喷嚏频作、恶寒头痛等。
过敏性鼻炎(鼻鼽)
组成:干鼻中草15g,辛夷花10g,苍耳子5g(炒制去毒)
用法:三药混合研为细末,装入密闭瓶中,每次取0.5g药粉,用吹管吹入鼻腔,每日2-3次;或用温水送服,每次3g,每日2次。
适用症状:阵发性喷嚏、流清水样鼻涕、鼻痒、鼻塞遇冷空气加重等。
急慢性鼻窦炎(鼻渊)
组成:鲜鼻中草50g,鱼腥草30g,蜂蜜适量
用法:将鼻中草与鱼腥草洗净,榨取汁液,加入蜂蜜调匀,每次10mL口服,每日3次;另取药渣热敷于鼻窦处(避开眼部),每次20分钟。
适用症状:鼻塞、流黄稠脓涕、头痛、嗅觉减退等。
小儿鼻塞、呼吸困难
组成:鲜鼻中草20g,芝麻油适量
用法:鼻中草捣烂,用芝麻油调成糊状,涂抹于鼻腔前庭,每日1-2次,连续使用2-3天。
适用症状:婴幼儿因感冒或鼻炎引起的鼻塞、烦躁哭闹、吃奶困难等。
表:鼻中草常见偏方归纳
| 适用症状 | 组成 | 用法 |
|--------------------|--------------------------------------------------------------------------|------------------------------------------|
| 风寒鼻塞 | 鲜鼻中草30g,生姜3片,葱白3段 | 捣烂热敷鼻梁或滴鼻,每日2-3次 |
| 过敏性鼻炎 | 干鼻中草15g,辛夷花10g,苍耳子5g | 吹鼻或温水送服,每日2次 |
| 鼻窦炎 | 鲜鼻中草50g,鱼腥草30g,蜂蜜适量 | 药汁口服+药渣热敷,每日3次 |
| 小儿鼻塞 | 鲜鼻中草20g,芝麻油适量 | 调糊涂抹鼻腔前庭,每日1-2次 |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鼻中草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含石胡荽醚、榄香烯等)、黄酮类(槲皮素、山奈酚)、三萜类及有机酸等,其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
- 通鼻窍:挥发油成分可刺激鼻黏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鼻黏膜充血水肿,从而减轻鼻塞;
- 抗炎抗过敏:黄酮类成分能抑制炎症介质(如组胺、前列腺素)释放,降低鼻黏膜敏感性,缓解过敏性鼻炎症状;
- 抑菌抗病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呼吸道常见病原体有抑制作用,同时可抑制流感病毒、鼻病毒等活性;
- 增强免疫:多糖类成分可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呼吸道局部免疫力。
使用注意事项
- 禁忌人群:孕妇禁用(辛温走窜易动胎气);阴虚血燥者慎用(症见口干咽燥、鼻血等);对菊科植物过敏者禁用。
- 用法用量:外用避免接触眼睛及黏膜破损处;内服干品每日不超过10g,鲜品不超过30g,过量可能引起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
- 特殊人群:婴幼儿、老年人及肝肾功能不全者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慢性鼻炎患者若症状持续超过1周,建议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相关问答FAQs
Q1:鼻中草偏方可以根治鼻炎吗?
A1:鼻中草对轻中度鼻炎(如风寒感冒鼻塞、过敏性鼻炎急性发作)有缓解作用,其通窍、抗炎、抗过敏的功效可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状,但“根治”需因人而异,鼻炎病因复杂(如过敏体质、鼻结构异常等),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规范治疗(如鼻用激素、抗组胺药等),同时避免过敏原、增强体质,才能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Q2:使用鼻中草后出现鼻刺痛、流泪怎么办?
A2:若使用鼻中草(尤其是外用或吹鼻)后出现鼻刺痛、流泪等不适,可能是药物刺激鼻黏膜或过敏所致,应立即停止使用,用温水清洗鼻腔,观察症状是否缓解,若刺痛持续或出现红肿、皮疹等过敏反应,需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抗过敏治疗,外用时建议先小面积试用,无不适后再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