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出血是眼科常见急症,属于中医“视瞻昏渺”“暴盲”等范畴,多因肝火上炎、阴虚火旺、气滞血瘀、脾不统血等导致血溢络外,治当辨证论治,结合止血、化瘀、益气、养阴等法,以下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方剂应用、辅助疗法等方面展开论述。
眼底出血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眼为视觉器官,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其生理功能依赖肝血濡养、肾精上承、脾土运化,眼底出血的病位在眼,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关系最为密切:
- 肝火上炎:情志不畅,肝郁化火,火邪循经上扰,灼伤目络,血热妄行而出血;
- 阴虚火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虚火上炎,灼伤目络,或阴虚阳亢,气血逆乱,血溢络外;
- 气滞血瘀:外伤或久病入络,气机阻滞,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血不归经而出血;
- 脾不统血:脾虚统摄无权,气血生化不足,血失统摄,溢于络外;
- 痰瘀阻络: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与瘀血互结,阻滞目络,血行受阻而出血。
辨证分型及中医治疗方剂
眼底出血的治疗需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原则,急性期以止血为先,止血后以化瘀为主,后期兼顾益气养阴、调理脏腑,以下为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及方剂应用:
(一)肝火上炎证
主症:视力骤降,眼前黑影遮挡,眼底可见视网膜、玻璃体鲜红色出血,伴头痛目赤、口苦咽干、烦躁易怒、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方药组成: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生地黄15g,当归10g,泽泻10g,车前子10g,柴胡6g,甘草6g,三七粉3g(冲服),白茅根15g。
方解: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清泻肝胆实火,为君药;栀子、黄芩助龙胆草清热泻火,生地黄、白茅根凉血止血,当归养血和血,共为臣药;柴胡疏肝解郁,引药入肝,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使邪热从小便而出,三七粉化瘀止血,共为佐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肝泻火、凉血止血之效。
加减应用:若出血量多,加侧柏叶10g、蒲黄10g(包煎)以增强止血;大便秘结加大黄6g(后下)通腑泻热;目赤肿痛加菊花10g、决明子10g清肝明目。
(二)阴虚火旺证
主症:视力渐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眼底出血色暗红,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剂:知柏地黄丸加减。
方药组成:知母10g,黄柏10g,熟地黄20g,山茱萸10g,山药15g,泽泻10g,牡丹皮10g,茯苓10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三七粉3g(冲服)。
方解:方以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为“三补”;知母、黄柏清虚火,为“三泻”;女贞子、墨旱莲(二至丸)滋补肝肾,凉血止血;三七粉化瘀止血,全方滋阴与泻火并用,标本兼顾,共奏滋阴降火、凉血止血之效。
加减应用:若头晕目眩加天麻10g、钩藤10g平肝潜阳;失眠多梦加酸枣仁15g、夜交藤15g养心安神;出血日久难吸收加丹参15g、郁金10g活血化瘀。
(三)气滞血瘀证
主症:视力骤降或缓慢下降,眼底可见视网膜、玻璃体暗红色出血或积血,伴眼胀头痛、情志抑郁,或外伤后出血,舌暗有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血。
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
方药组成: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生地黄15g,川芎6g,赤芍10g,牛膝10g,柴胡6g,桔梗6g,枳壳10g,甘草6g,三七粉3g(冲服)。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为君药;当归、生地黄养血和血,川芎、赤芍活血行气,牛膝引血下行,共为臣药;柴胡疏肝解郁,桔梗、枳壳行气宽胸,使气行则血行,三七粉化瘀止血,共为佐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活血化瘀而不伤正,行气止痛而不耗气,共奏行气活血、化瘀止血之效。
加减应用:若出血日久,加三棱10g、莪术10g破血消癥;气虚乏力加黄芪15g、党参15g益气活血;兼痰湿加半夏10g、陈皮10g化痰散结。
(四)脾不统血证
主症:视力缓慢下降,眼底反复出血,色淡红,伴面色苍白、神疲乏力、食欲不振、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代表方剂:归脾汤加减。
方药组成:黄芪20g,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当归10g,龙眼肉10g,酸枣仁15g,远志6g,木香6g,炙甘草6g,仙鹤草15g,艾叶炭10g。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为君药;当归、龙眼肉养血和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共为臣药;木行气醒脾,使补而不滞;仙鹤草、艾叶炭收敛止血,共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健脾益气以固本,养血止血以治标,共奏健脾摄血之效。
加减应用:若出血量多加阿胶10g(烊化)、三七粉3g(冲服)以养血止血;食欲不振加焦三仙各10g(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消食导滞;畏寒肢冷加肉桂6g、干姜6g温中散寒。
(五)痰瘀阻络证
主症:视力下降,眼底出血伴渗出、水肿,或反复发作,伴头重胸闷、体胖痰多,舌暗胖有齿痕,苔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散结,活血通络。
代表方剂: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方药组成: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甘草6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川芎6g,赤芍10g,石菖蒲10g,昆布10g,海藻10g。
方解:方中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化痰,为君药;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共为臣药;石菖蒲开窍豁痰,昆布、海藻软坚散结,共为佐使,全方化痰与活血并用,使痰消瘀散,络通血行。
加减应用:若眼底水肿明显加泽泻15g、车前子10g(包煎)利水渗湿;渗出多加浙贝母10g、牡蛎15g(先煎)软坚散结;气虚加黄芪15g、党参15g益气化痰。
不同证型方剂应用对比
为便于临床参考,现将上述证型的治法、代表方剂及主要药物归纳如下:
证型 | 治法 | 代表方剂 | 主要药物 |
---|---|---|---|
肝火上炎证 |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 龙胆泻肝汤加减 | 龙胆草、栀子、黄芩、生地黄、三七粉、白茅根 |
阴虚火旺证 |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 知柏地黄丸加减 | 知母、黄柏、熟地黄、女贞子、墨旱莲、三七粉 |
气滞血瘀证 | 行气活血,化瘀止血 | 血府逐瘀汤加减 |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柴胡、三七粉 |
脾不统血证 | 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 归脾汤加减 | 黄芪、党参、白术、仙鹤草、艾叶炭、当归 |
痰瘀阻络证 | 化痰散结,活血通络 | 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 | 半夏、陈皮、茯苓、桃仁、红花、昆布、海藻 |
辅助治疗与调护
(一)中药外治
- 中药离子导入:选用三七、丹参、葛根等中药提取物,通过眼局部离子导入,促进眼底血液循环,加速出血吸收。
- 熏洗法:菊花、桑叶、决明子各10g,煎水熏洗双眼,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适用于肝火或阴虚证。
(二)针灸治疗
主穴选睛明、球后、攒竹、风池、合谷、太冲,配穴根据证型选取:肝火加行间,阴虚加太溪,气滞加血海,脾虚加足三里,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三)调护要点
- 饮食有节:忌辛辣刺激(辣椒、酒)、肥甘厚味(肥肉、油炸食品),多食新鲜蔬果(如胡萝卜、菠菜、梨),戒烟限酒。
- 起居有常:避免长时间用眼,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防止出血加重或复发。
- 定期复查:出血急性期每周复查眼底1次,出血吸收后每月复查1次,监测视力及眼底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关问答FAQs
Q1:眼底出血中医治疗需要多长时间见效?
A:眼底出血的吸收时间与出血部位、出血量、病程长短及证型相关,一般而言,少量浅层出血(如视网膜浅层出血)在规范治疗下2-4周可开始吸收,1-3个月基本吸收;深层出血或玻璃体积血吸收较慢,可能需要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急性期(出血1周内)以止血为主,2周后以化瘀为主,若治疗1个月后出血无吸收趋势,需及时调整方剂(如增加破血消癥药物),并结合西医治疗(如激光、抗VEGF药物),避免发生视网膜增殖、脱离等并发症。
Q2:中医治疗眼底出血有哪些优势?
A:中医治疗眼底出血的优势在于整体调节、多靶点作用:①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根据不同证型(肝火、阴虚、血瘀等)选方用药,兼顾止血与化瘀,避免单纯止血导致瘀血内停;②改善眼底微循环,活血化瘀类中药(如丹参、川芎、三七)可促进出血吸收,减轻水肿和渗出;③调理脏腑功能,通过补益肝肾、健脾益气等法,减少复发风险;④安全性高,长期用药副作用小,适用于慢性反复出血或不愿接受西医治疗的患者,但需注意,大量玻璃体积血或合并视网膜脱离者,需及时中西医结合治疗,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