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白蜈蚣,又名“白脚蜈蚣”“金头蜈蚣”,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的炮制加工品,因其炮制后体色泛白、足部呈淡黄色而得名,作为传统中药材,白蜈蚣性温,味辛,有毒,归肝经,具有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惊风、破伤风、疮疡肿毒、风湿痹痛等症,其应用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下品”,后世医籍如《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均有详细记载,足见其在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来源与基原
白蜈蚣的基原动物为少棘巨蜈蚣,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如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四川等地,生于腐殖质多、阴暗潮湿的灌木丛、石隙及草丛中,其体扁平,长9-17cm,宽0.5-1.0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头部红褐色,有一对触角和聚眼,躯干部由22个环节构成,每环节有足一对,末节有一对细长的尾足,传统采收多在春夏季,捕捉后用竹片贯穿头胸,晒干或烘干,即为“生蜈蚣”;再经明矾水浸泡、甘草水漂洗、干燥等炮制工序,制成“白蜈蚣”,以降低毒性,增强药效。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白蜈蚣性温,味辛,有毒,归肝经,其性走窜,善于搜风通络,息风止痉,同时兼具攻毒散结、活血止痛之效。
- 息风止痉:适用于肝风内动或外风引动内风所致的惊痫抽搐、破伤风、角弓反张等症,常与全蝎、僵蚕、钩藤配伍,如“撮风散”中用蜈蚣治小儿脐风撮口。
- 攻毒散结:用于疮疡肿毒、疔疮瘰疬、蛇虫咬伤等,以毒攻毒,可配伍雄黄、枯矾、冰片外用,或与蒲公英、金银花、连翘内服,如“蜈蚣散”治痈肿疮毒。
- 通络止痛:风寒湿痹所致的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以及顽固性头痛、痹痛,常与附子、川乌、草乌同用,取其温通经络、搜剔风寒之效,如“蜈蚣丸”治风湿顽痹。
化学成分
白蜈蚣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含蛋白质、多肽、生物碱、氨基酸、脂肪、胆固醇、微量元素及有毒成分(如组织胺、溶血蛋白、神经毒素等),炮制后,部分毒性成分(如溶血蛋白)被破坏,而有效成分(如多肽、氨基酸)得以保留或转化,使其药效更安全。
成分类别 | 主要成分 | 作用与意义 |
---|---|---|
蛋白质与多肽 | 蜈蚣毒素(含多种神经毒素、溶血肽)、蜈蚣多肽(如Scolopendrin) | 神经毒素具有镇痛、抗惊厥作用;多肽可增强免疫、抗肿瘤。 |
氨基酸 | 天冬氨酸、谷氨酸、亮氨酸、缬氨酸等17种氨基酸 | 提供营养,参与机体代谢,部分氨基酸具有抗氧化、修复组织作用。 |
生物碱 | 蜈蚣碱、组胺、精胺等 | 具有抗菌、抗炎、扩张血管作用,但过量可引起中毒反应。 |
微量元素 | Zn(锌)、Fe(铁)、Cu(铜)、Ca(钙)、Mg(镁)等 | Zn、Fe参与免疫调节和造血,Cu、Ca维持酶活性与神经肌肉功能。 |
其他成分 | 脂肪、胆固醇、蚁酸、甾体化合物 | 脂肪与胆固醇为能量来源,蚁酸具有局部刺激和抗炎作用。 |
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蜈蚣具有多重生物活性,其作用机制与化学成分密切相关。
药理作用 | 作用机制与相关研究 |
---|---|
抗惊厥与镇静 | 蜈蚣毒素中的多肽成分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电休克惊厥阈值,对戊四氮、士的宁所致惊厥有拮抗作用(《中国中药杂志》,2018)。 |
抗炎与镇痛 | 抑制炎症介质(如PGE2、TNF-α)释放,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通过激活阿片受体和抑制疼痛介质传导产生镇痛效果(《中草药》,2020)。 |
抗肿瘤 | 蜈蚣多肽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增殖(如肝癌HepG2、肺癌A549细胞);增强免疫细胞(NK细胞、T细胞)活性(《中国药理学通报》,2019)。 |
增强免疫 | 多糖和微量元素可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调节细胞因子分泌(《中药药理与临床》,2021)。 |
心血管保护 | 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 |
抗菌与抗病毒 |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有抑制增殖作用(《时珍国医国药》,2016)。 |
临床应用
- 小儿惊风与破伤风:白蜈蚣1条(研末),配钩藤3g、蝉蜕2g,煎服治小儿急惊风;或与南星、天麻、白附子同用,治破伤风(如“玉真散”加减)。
- 疮疡肿毒与蛇虫咬伤:白蜈蚣3条,研末调醋外敷,治疮疡肿痛;或与半边莲、重楼、七叶一枝花煎服,治毒蛇咬伤(《中华本草》)。
- 风湿痹痛与顽固性头痛:白蜈蚣2条,配制川乌、制草乌各6g,独活、桑寄生各15g,煎服治风寒湿痹;或与全蝎、僵蚕、川芎同用,治三叉神经痛、偏头痛(《中医杂志》,2015)。
- 肿瘤辅助治疗:白蜈蚣配壁虎、全蝎、黄芪,煎服用于肝癌、肺癌患者,可减轻放化疗副作用,延长生存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
炮制方法与使用注意
炮制方法:取生蜈蚣,除去头足(部分地区保留头足),剪成小段,用明矾水(每100kg蜈蚣用明矾2kg)浸泡2-3小时,中间翻动2次,取出用清水漂洗至无滑腻感,再用甘草水(甘草2kg煎液)浸泡1小时,干燥,即得白蜈蚣,炮制后毒性降低,腥味减弱,易于服用。
使用注意:
- 用量:内服煎汤,3-5g;研末吞服,0.6-1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 禁忌:孕妇禁用;体虚者及无实热、风动之证者慎用;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如川乌、草乌、附子)同用,以免增强毒性。
- 不良反应:过量服用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心悸、呼吸困难等中毒反应,需立即停药并就医,可静脉补液、对症治疗。
鉴别方法
性状鉴别:白蜈蚣呈扁平长条形,全体灰白色或黄白色,头部红褐色,躯干部由22个环节组成,每环节有足一对,末节尾足细长,质脆,气微腥,味微咸。
显微鉴别:体壁碎片黄白色,有刚毛,足爪刚毛多,呈棕黄色;横纹肌纤维易见,有细密横纹。
理化鉴别:取白蜈蚣粉末1g,加乙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液点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氨水(8:2:0.2)为展开剂,喷以茚三酮试液,显紫蓝色斑点(氨基酸鉴别)。
相关问答FAQs
Q1:白蜈蚣和普通蜈蚣(生蜈蚣)的功效有何区别?
A:白蜈蚣是生蜈蚣经明矾、甘草炮制后的加工品,两者功效相似,但白蜈蚣的毒性显著降低,腥味减弱,更适用于体虚者及需长期服用的患者(如慢性风湿痛、肿瘤辅助治疗),生蜈蚣毒性较强,多用于急症、重症(如破伤风、疮疡肿毒),但需严格控制用量,避免中毒。
Q2:白蜈蚣的用量多少合适?过量会有什么反应?
A:白蜈蚣内服煎汤常用量为3-5g,研末吞服每次0.6-1g,外用适量,过量服用可能引起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头晕、心悸、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导致血压下降、休克,若出现中毒症状,需立即停药并催吐、洗胃,及时就医,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等解毒,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孕妇及体质虚弱者禁用,儿童用量需酌减(一般为成人量的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