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中草药图片能展示哪些形态特征与药用价值?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9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又名假苏、线芥,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草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具有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头痛、麻疹不透、疮疡初起等症,作为药食同源的植物,荆芥在我国南北各地广泛栽培,尤其在河南、河北、江苏等地种植历史悠久,其独特的香气和药用价值使其在中医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荆芥 中草药图片

从植物形态特征来看,荆芥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高40-100cm,基部方形,上部多分枝,表面紫绿色或绿棕色,被短柔毛,叶对生,叶片羽状深裂,裂片卵形或披针形,先端锐尖,基部楔形,叶缘具粗锯齿,两面均被柔毛,叶柄长1-3cm,花为轮伞花序,多密集于枝端,形成穗状花序;花冠淡紫色,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4枚,二强,小坚果卵形,表面光滑,灰褐色,这些特征在中草药图片中尤为显著,其穗状花序和淡紫色花冠是鉴别的重要依据,荆芥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怕涝,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佳,通常在春、秋季播种,生长周期约3-4个月。

荆芥的药用部位为其干燥地上部分,包括茎、叶、花穗,其性味辛,微温,归肺、肝经,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荆芥轻扬升散,气味芳香,既能祛风解表,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身痛,又能透疹止痒,用于麻疹初期、风疹瘙痒;炒炭后则长于止血,用于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荆芥含有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薄荷酮、胡薄荷酮、柠檬烯)、黄酮类、苯丙素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解热镇痛、止血等作用,其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黄酮类成分可抑制炎症介质释放,薄荷酮具有解热和祛痰作用,荆芥提取物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外用可治疗疮疡肿毒、湿疹等皮肤病。

荆芥的临床应用形式多样,可内服也可外用,内服常用量为3-10g,煎汤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经典方剂如“荆防败毒散”,由荆芥、防风、羌活、独活等组成,主治风寒夹湿感冒;“消风散”则以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等为主,治疗风疹湿疹、皮肤瘙痒,荆芥作为食材,在我国北方地区尤为常见,其嫩茎叶可作凉拌菜(如荆芥拌黄瓜),或作为调味料加入面食(如河南荆芥面条),其独特香气能增进食欲,并有解表散寒之效,需要注意的是,荆芥辛温,表虚自汗、阴虚头痛者慎用;不宜与鲤鱼同食,易引发不良反应;煎煮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挥发油损失而影响疗效。

荆芥的化学成分是其药理作用的基础,其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如下表所示:

荆芥 中草药图片

化学成分 含量(占干燥品%) 主要作用
挥发油 8%-2.5% 含薄荷酮(40%-50%)、胡薄荷酮(20%-30%),具有解热、抗炎、抗菌作用
黄酮类 5%-1.2% 含荆芥苷、木犀草素,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抗氧化
苯丙素类 3%-0.8% 如咖啡酸、阿魏酸,能增强免疫功能,促进伤口愈合
单宁类 2%-4% 炒炭后含量增加,具有收敛止血作用

在荆芥的炮制方法上,根据临床需求可分为生用和炒炭用,生荆芥取净荆芥,直接切段或穗状入药,长于祛风解表;炒荆芥取净荆芥,用武火炒至微黄,取出放凉,增强其祛风理气作用;荆芥炭取净荆芥,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内部黄褐色,喷淋少量清水,灭去火星,取出晒干,专于止血,不同炮制方法导致其化学成分和功效发生变化,如炒炭后挥发油含量降低,而鞣质含量增加,止血作用显著增强,体现了中药炮制“生熟异治”的理论。

荆芥的种植与采收也需遵循一定规范,通常在春季3-4月或秋季9-10月播种,条播或穴播,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间苗、除草、施肥,当植株开花至80%时即可采收,选择晴天割取地上部分,晒至半干,捆成小把,再晒至全干,忌雨淋受潮,以免发霉变质,干燥的荆芥茎方形,叶多脱落,残留者羽状深裂,花穗淡紫色,气芳香,味微涩,以色绿、穗多、香气浓者为佳。

关于荆芥的贮藏,因其含挥发油,易受潮、虫蛀,应贮存在阴凉干燥处,温度不超过30℃,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以下,可放入生石灰或干燥剂防潮,定期检查,发现虫蛀及时用硫磺熏蒸或微波杀虫,贮藏过程中若香气散失或颜色变深,说明质量下降,不宜药用。

荆芥作为药食同源的植物,在现代研究中仍有广阔前景,对其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如超临界CO₂萃取)、黄酮类成分的分离纯化、以及其在抗流感病毒、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等方面的作用机制研究不断深入,荆芥在功能性食品、化妆品开发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如荆芥精油用于驱蚊产品,荆芥提取物添加到护肤品中用于抗炎舒缓,进一步拓展了其利用价值。

荆芥 中草药图片

相关问答FAQs:

  1. 问:荆芥和紫苏都是解表药,两者功效有何区别?
    答:荆芥与紫苏均能解表散寒,但荆芥性较平和,祛风解表之力较强,且能透疹、消疮、炒炭止血,适用于感冒头痛、麻疹不透、疮疡初起及多种出血证;紫苏性偏温,长于行气和胃、安胎,兼能解鱼蟹毒,适用于风寒感冒兼气滞腹胀、胎动不安、鱼蟹中毒等,荆芥以祛风为主,紫苏则兼顾理气,两者在配伍中常相须为用,如“荆防败毒散”中荆芥配防风增强祛风解表之功,“藿香正气散”中紫苏配藿香解表化湿、理和中焦。

  2. 问:荆芥炒炭后为什么能止血?其生用与炒用的药效差异如何?
    答:荆芥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主要与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有关,生荆芥以挥发油为主要活性成分,具有辛散解表、祛风止痒的作用;炒炭过程中,高温使挥发油部分破坏,而鞣质、多糖等成分含量相对增加,这些成分能收缩局部血管,降低毛细通透性,并使血液中蛋白质凝固,从而发挥收敛止血之效,生用偏于祛风解表(如治疗感冒、头痛),炒炭则专于止血(如治疗便血、崩漏),体现了中药“生升熟降”“生用走表,炭用入里”的炮制原理,临床需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炮制品。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薤白这味中草药,究竟有哪些独特功效与作用?
« 上一篇 09-23
九层皮药材图片功效
下一篇 » 09-23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