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层皮药材图片功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5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九层皮,又名槲树皮、槲栎皮,为壳斗科植物槲树(Quercus dentata Thunb.)或槲栎(Quercus aliena Blume.)的干燥树皮,是我国传统民间常用中药材,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华东等地区,其名称源于树皮层层剥落的形态特征,药用历史可追溯至《本草纲目》,记载其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收敛固涩”之效,以下从基源、性状、功效、药理及使用注意等方面详细介绍,并辅以图文对照说明,帮助准确识别与应用。

九层皮药材图片功效

九层皮基源与形态特征

九层皮的植物基源明确,为壳斗科落叶乔木,具体特征如下(见表1),其生长环境多为山坡、林缘或灌丛中,适应性强,耐寒耐旱,我国多数省份均有分布。

表1 九层皮植物基源及形态特征
| 项目 | 描述 |
|--------------|----------------------------------------------------------------------|
| 学名 | 槲树(Quercus dentata Thunb.)或槲栎(Quercus aliena Blume.) |
| 科属 | 壳斗科栎属 |
| 药用部位 | 干燥树皮(全年可采,以春、秋季剥取为佳,晒干或阴干) |
| 形态特征 | 落叶乔木,高可达10-20米;树皮暗灰褐色,深纵裂,呈片状剥落;单叶互生,倒卵形或长椭圆形,边缘波状浅裂;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为下垂柔荑花序,雌花簇生于叶腋;坚果椭圆形,具碗状壳斗。 |

九层皮药材性状鉴别

九层皮药材性状较为独特,可通过外观、质地、断面等特征鉴别真伪(见表2),避免与黄柏、土槿皮等树皮类药材混淆,其商品规格多为大小不等的板块或卷筒状,外表面粗糙,内表面光滑,断面纤维性强,是鉴别关键。

表2 九层皮药材性状特征
| 鉴别部位 | 特征描述 |
|--------------|--------------------------------------------------------------------------|
| 外表面 | 灰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不规则纵裂纹及横向皮孔,栓皮常呈片状脱落,露出淡棕色内皮 |
| 内表面 | 黄白色或淡棕色,有细纵纹,质地较平滑 |
| 质地 | 硬而脆,易折断 |
| 断面 | 颗粒性,纤维性强,黄白色,可见多层同心环纹(“九层”之名由此而来) |
| 气味 | 气微,味微苦、涩 |

九层皮核心功效与应用

九层皮性味苦、涩,平,归肝、肾经,其功效以“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收敛固涩”为核心,临床应用广泛,常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腹泻遗精等症,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其抗炎、抗菌、抗氧化等作用。

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九层皮苦能燥湿,性平不燥,善于祛除风湿、通络止痛,适用于风湿痹痛、关节酸痛、腰膝酸软等症,临床常配伍独活、桑寄生、威灵仙等,增强祛风除湿之效;若遇寒湿痹痛,可配伍附子、肉桂温经散寒;若湿热痹痛,则配伍苍术、黄柏清热燥湿。《本草纲目》记载其治“风冷湿痹,腰脚疼痛”,民间常用九层皮50g,配伍白酒500ml浸泡7天,每次温饮10-20ml,用于风寒湿痹。

九层皮药材图片功效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九层皮味涩能收,性平可行血,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骨折后期瘀滞不散等症,可单味研末用黄酒调敷患处,或配伍当归、红花、乳香等内服,促进瘀血消散、损伤修复,现代研究表明,九层皮中的黄酮类成分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抑制炎症介质释放,缓解疼痛肿胀。

收敛固涩,止泻止带

其涩味能收敛固涩,常用于脾肾虚寒所致的泄泻、痢疾、遗精、带下等症,治疗脾虚泄泻,可配伍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治疗肾虚遗精,可配伍芡实、金樱子固肾涩精;治疗白带过多,可配伍白芷、乌贼骨收涩止带,民间验方用九层皮30g,配伍石榴皮15g,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脾虚久泻。

解毒敛疮,生肌收口

外用可解毒敛疮、生肌收口,适用于湿疹、疮疡溃后久不收口、烫伤等症,将九层皮研细末,用麻油调敷患处,或煎水外洗,可促进疮面愈合,减少渗出,现代药理研究显示,九层皮中的鞣质成分具有收敛、抗菌作用,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病原菌,促进组织修复。

药理作用与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九层皮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鞣质、黄酮类、有机酸、多糖等,具有多重生物活性(见表3),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表3 九层皮主要药理作用及活性成分
| 药理作用 | 活性成分 | 作用机制 |
|--------------|------------------------|--------------------------------------------------------------------------|
| 抗炎镇痛 | 黄酮类、鞣质 | 抑制COX-2、iNOS表达,减少前列腺素、一氧化氮等炎症介质释放,缓解疼痛肿胀 |
| 抗菌消炎 | 鞣质、有机酸 | 破坏细菌细胞膜,抑制蛋白质合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
| 抗氧化 | 多酚类、黄酮类 | 清除自由基,提高SOD、GSH-Px抗氧化酶活性,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
| 收敛止泻 | 鞣质 | 沉淀肠黏膜表面蛋白质,形成保护膜,减少肠道分泌物,止泻作用显著 |
| 免疫调节 | 多糖 | 激活巨噬细胞,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九层皮可内服可外用,内服煎汤,常用量为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使用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九层皮药材图片功效

  1. 禁忌人群:孕妇慎用(活血化瘀可能致胎动不安);实热证、阴虚火旺者不宜(性平但味涩,易助热);皮肤过敏者外用需做皮试。
  2. 配伍禁忌:不宜与藜芦、五灵脂等中药同用(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
  3. 不良反应:常规剂量安全,过量内服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外用大面积使用可能导致皮肤干燥、皲裂。

混淆品种鉴别

九层皮易与以下树皮类药材混淆,需注意区分(见表4):
表4 九层皮与常见混淆药材鉴别
| 药材名称 | 来源科属 | 性状区别 |
|----------|----------------|--------------------------------------------------------------------------|
| 黄柏 | 芸香科黄皮树 | 外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断面鲜黄色,味极苦,无“九层”断面特征 |
| 土槿皮 | 松科金钱松 | 外表面灰棕色,有纵向沟纹,断面类白色,气特异,味苦而涩,毒性较强 |
| 厚朴 | 木兰科厚朴 | 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断面颗粒性,有油性,味辛辣,具浓烈香气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九层皮和黄柏都能祛湿止痛,两者功效有何不同?
解答:九层皮与黄柏均可祛湿止痛,但功效侧重不同,九层皮性平,味苦涩,以“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收敛固涩”为主,适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脾虚泄泻等多种证型,且兼具收敛作用;黄柏性寒,味苦,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见长,善清下焦湿热,如湿热淋证、带下、足膝红肿热痛等,无收敛固涩之功,且寒性较强,虚寒证不宜使用,简单说,九层皮“祛湿兼活血收敛”,黄柏“清热燥湿泻火”。

问题2:九层皮外用治疗湿疹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解答:九层皮外用治疗湿疹需注意:① 辨证适用:仅适用于湿热浸淫或血虚风燥型湿疹(表现为皮疹红斑、渗出、瘙痒,或干燥脱屑),若为急性期渗出过多,需先控制渗出,不宜直接用药粉;② 用法规范:将九层皮研细末(过80目筛),用麻油或凡士林调成糊状,涂于患处,每日1-2次,避免接触眼睛、口腔等黏膜部位;③ 观察反应:用药后若出现局部红肿、瘙痒加重、皮疹扩散等过敏现象,应立即停用,并用清水洗净;④ 辅助治疗:避免搔抓、热水烫洗,忌食辛辣、海鲜等发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必要时配合口服抗组胺药或中药内服以增强疗效。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荆芥中草药图片能展示哪些形态特征与药用价值?
« 上一篇 09-23
连壳中草药为何要连壳?壳有何独特妙用?
下一篇 » 09-23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